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山水田园诗专题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山水田园诗专题
4.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 析。
5.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 幽淡雅的。
C (解析:“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说法中错误。 应该是诗人借鸟儿之乐写自己的快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诗人出游之心切。 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里花木长势茂盛。 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 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
B (解析:“禅房里花木长势茂盛”说法中错误。花木是长在禅 房外。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 中最精炼传神的一 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 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诗眼”是“空”。“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 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表现了环境的 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 言之成理即可)
B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近景。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 着浓浓的秋意。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示例: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 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 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 得一派静穆安详。
精神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我”对天下贫困百姓的深切同 情,表现了作者宽阔胸襟和博大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古诗复习——山水田园诗
课内 王绩《野望》(八上)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八上) 陶渊明《饮酒(其五)》(八上)
人喜爱和赞美之情。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笙歌隐现, 描
绘了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凤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
更显其晶莹、澄澈。
C(解析:“以静衬动”的分析错误,应是“以动衬静”,水面平静澄 碧,诗人以这样温和的“动”衬出西湖的幽静之美。)
(8)《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
是:
,
,
,
。
(9) 《卖炭翁》描写卖炭老人矛盾心理,说明了卖炭翁生活极度贫困
的句子是:
,
。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
精神是
,
。
(1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我”对天下贫困百姓的深切同
情,表现了作者宽阔胸襟和博大情怀的句子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
山水田园诗专题
小测
1.记忆性默写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
风定云 色,秋天 向昏黑。
(3)
,长夜沾湿何由彻!
(4)满面尘灰烟火色,
。
(5)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复行数十步, 桑竹之属。
。
,
,有良田美池
(7)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不觉船移……惊起沙禽掠岸 飞。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 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常见意象(一)
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 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 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 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常见意象(二)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 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林叟、伯夷、叔齐、幽人、樵 夫、寺僧、道人.....
课外 王维《竹里馆》(七下) 韩愈《晚春》(七下) 赵师秀《约客》(七下) 欧阳修《采桑子》(八上) 李清照《如梦令》(八上)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八下) 秦观《行香子》(九上)
古诗复习——山水田园诗
一、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隔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
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真实场景。 C.领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
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
高士贤人。
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 B.颔联写近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远景。 C.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收束全诗。 D.这首诗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 宁静的田园生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结合全诗,说说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抒发了 怎样的感情。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孤寂,找不到知音、得 不到赏识,只得“长歌怀采薇”。抒发了作者孤独 落寞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5.王绩《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和杜甫《春望》中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但具体角 度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4.下阕中,词人主要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的?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闲适、 恬静、愉悦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及入寺所见。 B.颔联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寺的美妙、幽深和清寂。 C.颈联中诗人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已的苦闷。 D.尾联中以有声衬无声,烘托山寺的宁静气氛。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
约身旁跟随者笙歌声。 B.词人认为西湖好是因为景色优美,芳草长堤,笙歌隐现,
船动不觉,沙鸟惊飞。 C.没有风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表现
了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D.涟漪微动,惊起沙鸟飞起,与前文的“无风水面”形成了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 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 怀。
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秦观《行香子》倚东风,豪兴徜徉。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绩《野望》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
东阜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
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
C项,没有表现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3.上阕中,词人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图画?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词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 春景: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笙歌隐现,景色 清丽、恬静、淡远;营造了一种安谧、恬静的氛围。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理解性默写: (9)《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 , 中无
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10) 《卖炭翁》描写卖炭老人矛盾心理,说明了卖炭翁生活极度贫困
的句子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
是:
,
!
1.记忆性默写
小测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把握意象特点, 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 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 色调;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② 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野望》中的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 染的萧瑟衰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春望》中的诗句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描写诗 人看到花开、鸟鸣等美丽景色更加感时,伤怀,表现诗人 忧国思家的深沉感情。
采桑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