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的觉醒:夸美纽斯:《世界图解》(1658)民间文学的孕育:《伊索寓言》夏尔·贝篓(佩罗)《鹅妈妈的故事,或寓含道德训诫的往昔故事》《列那狐故事》:长篇动物传奇《敏豪生奇游记》——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诙谐幽默;伊本·阿里·穆格发《卡里莱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五四时期的几种观点儿童本位论。
这是“五四”以后曾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即儿童为中心)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优点:它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不足:“儿童本位论”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完全独立于成人社会的儿童社会。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优点:这种说法从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界定儿童文学,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不足:今天,进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许多作品,当初并非是专为儿童读者创作的。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儿童文学的历史遗产时,情况就更是这样。
如果仅仅具有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愿望,而忽视了对儿童特点的把握和了解,欠缺对儿童文学的艺术规律驾驭的能力,那么,也是难以创作出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的。
“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生活的文学”。
优点:概括了大部分现代儿童文学作品。
不足:儿童文学除表现儿童和儿童生活之外,也常常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从文学史上看,专写儿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作品。
如《蝇王》。
它描述的是一群流落孤岛的儿童们的冒险故事。
这部作品的故事层面是儿童读者可以理解的,但其深层意蕴表达的却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因此从整体上看,它并不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优点:强调了文学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儿童文学更好地改造先天的使命——儿童文学本来就是基于儿童教育的需要诞生的。
不足:文学有三大功能:认识,教育和审美。
三个功能中,审美是其文学的天性,认识和教育必须渗透在审美之中。
如果不抓住“审美”的角度,如果不深入“艺术”的殿堂,那么,儿童文学与一般的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国儿童文学史上过分看重教育功能这个角度来说,当代儿童文学尤其不能过分强调教育功能。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该课程着眼于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而不是儿童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儿童读物:指除儿童文学读物以外的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幼儿的心理特征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直观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但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及基本的道德感;语言和理解力较低,但发展迅速。
幼儿文学的年龄适应性内容:阐述初步的道德观念或某些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常识等;要具有浓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多表现纯真和稚拙的美;具有浓厚的游戏倾向表现方法:反复、对比、拟人、夸张语言:浅显、规范和口语化,形象(声、色)有趣、富于动感突出语言的音乐性与节奏感形式: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主要体裁: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少年期心理认知特征:儿童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但心理品质逐渐向成年期过渡。
审美特质的内涵:指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更普遍、更集中、更典型的艺术特征;某些艺术手法或审美要素在儿童文学中以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中的运用方式,以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出现,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
例如想象,在儿童文学中的更活跃、运用更强调新鲜,奇特,魔幻化;例如夸张,在儿童文学中运用更普遍,目的也不同。
还有比如重复,在成人文学中主要作用是强调,而在儿童文学中的主要运用主要体现在结构方式上,其作用也不是强调,而是重复,以便儿童理解;有时也通过重复创造出幽默滑稽的审美效果。
儿童文学审美特质的构成:纯真之美;稚拙之美;欢乐之美;变幻之美。
儿童文学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拟人、夸张、比喻、夸张、反复等;多用动作、神态描写;少用心理、环境描写;多用叙述、对话;少用议论、抒情。
大多用顺叙,少用倒叙、插叙。
多用生活流、少用意识流。
儿童文学批评的立场儿童立场——儿童的代言人成人立场——儿童欣赏文学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有益有趣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主要是父母和教师偏重直观感受易于感情投入善于模糊解读拙于鉴别评判了解儿童阅读的环境特点——家庭与学校的阅读环境:个体阅读——集体阅读侧重审美——侧重功利个人娱乐消遣——强调实践训练儿歌的历史演变:儿童文学中最早成熟的文体在文字出现之前已经存在,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古时有多种别称:儿谣、女儿谣、小儿谣、婴儿谣、孺子歌、小儿语、童儿歌等古代儿歌往往被政治家利用,多有迷信色彩。
明代吕坤主编的《演小儿语》是我国第一部儿歌集。
现代意义上的儿歌是在五四前后形成的。
特点(-)自然合节的音乐性。
(二)天机活泼的稚拙美。
(三)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
(四)主题单一、内容浅显、结构简单问答歌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方式组织游戏;教儿童认识简单的事物颠倒歌在相反相成中引导儿童明辨是非注意事项:儿歌标题或开头要开宗明义点明是错了歌,或颠倒歌。
儿歌中被颠倒的事物应该是孩子比较常见,并且其错误是一目了然的;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儿歌追求幽默、机警的谐趣,而儿童诗更关注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儿歌适宜于歌唱游戏,而儿童诗更适合吟诵听赏。
儿童诗常见的艺术形式(一)童话诗富于音乐性的语言与幻想故事的结合;与童话相比故事性淡一些;与抒情诗相比,叙事性强一些。
(二)故事诗诗的形式与现实故事的结合;情节单纯而富于跳跃性。
(三)抒情诗引发青春期动荡不安而又逐渐趋于成熟的心理共鸣。
(四)讽谕诗批评少年儿童生活中的某些不良现象及生活习惯格调诙谐,是温和的热讽(五)散文诗、科学诗、寓言诗等民间童话相对固定的程式化叙事模式——“从前+(两)三循环叙述+后来”。
两兄弟或三兄弟型的对比式重复叙事结构。
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勤劳与懒惰、诚实与虚伪、慷慨与吝啬、贪婪与知足等鲜明的惩恶扬善式的主题。
童话的表现手法:夸张——借助活跃的想象,扩大和强调表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突出其本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方法。
童话的夸张偏重于艺术形象的外部特征,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童话的夸张是强烈、极度的夸张;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夸张。
拟人——指赋予人类以外有形无形的事物理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言行能力。
来源于人类童年期的泛灵思想,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方式。
被拟人化的对象最常见的是动物(其中又以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为常见)、植物。
拟人形象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通常是某类儿童的象征,如《小猫钓鱼》中的小猫。
象征——以象征义象——具体的事物、故事征——暗示,隐喻等事物背后的含义象征——就是通过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来暗示、隐喻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
童话的象征是整体寓意经由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体系而获得实现的。
童话象征的两种类型:具象象征——童话的意蕴来自于一些特定的具体形象,如马兰花——勤劳;宝葫芦——不劳而获等。
总体象征——童话的意蕴来自总体形象体系本身。
童话的三种形象类型超人体童话形象——童话的主人公是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能造就超自然奇迹的形象。
超人体童话形象通常是作为推动童话情节发展或衔接人物关系的中介出现的。
拟人体童话形象常人体童话形象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教训和哲理的简短故事寓言别称:偶言、储说、譬喻、蒙引、况义等。
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即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
希腊:《伊索寓言》古印度:《五卷书》、《百喻经》中国寓言的发展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书——寓言的第一个高潮。
两汉时期:刘向的《说苑》、《新序》、刘安的《淮南子》魏晋南北朝:邯郸淳的《笑林》——开创了后世笑话体寓言的先河。
唐宋时期:韩愈和柳宗元的寓言明清时期:刘基的寓言集《郁离子》,宋濂的《龙门太子凝道记》、《燕书》等。
寓言的表现手法比喻——整个故事是一个喻体;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
拟人——目标指向寓意,不考虑人性与物性的统一。
夸张——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寓言的寓意类型哲理——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
劝戒——一是让人吸取历史与前人的经验、教训;二是劝人行善积德,做一个正直的人。
讽刺——社会时弊与人性弱点儿童散文是指专为儿童所创作,或虽不专为儿童所创作但能为儿童阅读欣赏的散文。
儿童散文的特征童心和童趣是儿童散文的灵魂和核心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易于儿童接受的理趣语言优美、活泼、朴实、简约的语言特征儿童民间故事与现代故事的区别口传性集体性变异性佚名性书面创作个人创作稳定性作者署名儿童小说的主题基本要求:主题积极、鲜明、有针对性。
主题的积极性要求与表现社会阴暗面的关系。
主题的积极性要求与儿童教育。
儿童小说的题材基本要求:题材广泛、深刻而又有选择性。
广泛:既可取材于儿童生活,又可取材于成人生活。
儿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基本要求: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以少年儿童为主。
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区别故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比较客观地叙述事件的进程;故事的价值在于故事本身,重视的是精彩事件的叙述结构;故事讲究的是讲故事的技巧;主要运用叙述的手法。
小说叙述更加自由,可以有更多的主观情感注入作品。
小说的价值则在于人物和主题,重视的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深度。
小说更注意精雕细刻的描写,强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影视剧的异同相同点:都是视听艺术;都是综合性和集体性很强的艺术;都是大众化艺术不同点:传播媒介不同。
欣赏方式不同。
内在构造不同儿童动画片的特点画面的写意性和情节的假定性。
美术片的人物造型着重于神似而非形似;其屏幕形象具有很大的夸张性;画面节奏感分外地鲜明强烈;色彩艳丽,音响热闹,非常符合儿童的欣赏心理。
少年报告文学常见结构类型小说化结构——设置悬念、刻画人物、环境烘托散文化结构——散文的笔法和语言日记式结构——将事件、人物活动安排到日记中影视分镜头式结构儿童戏剧是戏剧的一个分支,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演出,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少年儿童生活为主要内容,适合于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
儿童戏剧的特点结构单纯,线索明晰戏剧冲突展开迅速。
情节生动,故事性强。
动作性突出,富有儿童情趣。
人物性格个性化,语言简洁口语化。
儿童科学文艺的特点科学性。
文艺性。
思想性——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
儿童科学文艺几种常见的类型科学童话——《水虎和远方公主》科学故事科学诗科学小品科学幻想小说——《威尔历险记》科幻小说之父——法国的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科幻表现的方面以已知的科学原理去推测已消逝的时代曾发生过的事件立足于当今的科学事实探索身边的未知领域根据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来预想未来科学的新发现和社会的新进展图画文学是以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以图画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样式.它由插图读物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