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面对新的世纪,面对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图书环境将逐渐由单一性、封闭性走向多元化、开放化。

面对目前中国图书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竞争程度低。

专业人才匾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21世纪的中国图书市场任重而道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
中国出版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出版社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产业化的思路都要经历依次的变革,国内出版资本(包括民营和其他行业)以及国际出版资本对国营出版社的冲击,入世后出版资源的横向流动和重新配置,最终势必形成优胜劣汰的高效的出版市场机制和一个充满活力、逐鹿群雄的图书市场。

目前的中国图书市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市场,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

一、面临的挑战
1.图书供给市场迅速膨胀,但有效需求不足
改革开放20年是中国出版业迅速成长壮大的20年。

全国的出版社数量较20年前增长5倍以上,出书种类猛增,总印数也在飚升,报刊的种类、期刊的数量增加了近10倍(这里仅指由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其它名目繁多的出版品尚未计入)。

一方面图书供给市场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图书有效需求不足。

1997年我国图书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1. 97,美国为 1. 45,这表明图书消费受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人水平的影响很大。

众所周知,图书的替代品和消费的替代形式很多,人们想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时途径很多,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某一特定的出版物。

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消费自然要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

尤其是一般图书,作为一种必需品,受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

近几年来,由于企业效益下滑,下岗职工的增多,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医疗保险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居民的预期收入减少。

储蓄倾向加强,图书市场需求不旺,但其迅速膨胀的规模超过了市场本身的消化能力。

今年以来,由于受国家整个宏观经济有所好转,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环境的影响,图书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有所改变。

2.产业竞争程度低
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市场竞争程度不高是当今制约出版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的图书出版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互作用的“二元制”的特征,一方面,图书市场被人为地行政划分成僵硬的板块,地方保护盛行,“山头思想”严重,信息流动受阻;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发育不充分,造成行政因素干扰大,过度竞争严重,企业在竞争中往往忽视了合作,缺乏“竞争 -合作-服务-发展”的长期出版效应的理念。

由于有关政策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国际跨国出版巨头这条大“鲇鱼”还没有完全引进中国市场。

一旦市场完全放开,国内出版社面对跨国巨头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的优势,在“鲇鱼效应”下如何求
生存、求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是各出版社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外有些媒体利用我们丰富的出版资源在中国租赁、制作,在海外出版、发行,再以向大陆卖版权的形式“回归”内地。

另外,许多世界著名的媒体公司对中国的出版市场正虎视眈眈。

例如,贝塔斯曼与中方密切合作,他们在中国迅速推进读书俱乐部发展的同时,已将与中国有关厂家合作建立CD—ROM光盘生产线、与中国出版社合办一流杂志列入其规划之中(如果有关政策允许的话)。

3.出版专业人才匮乏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一场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科技浪潮正在蓬勃兴起,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人才是世界各国发展科技。

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

出版专业人才应是通晓出版战略、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外语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称之为出版业的 MBA。

目前社会上有一个现象,大多数国内网企CEO下岗,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能对企业进行有效资产管理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国内、国外许多 IT 界的CEO绝大多数是靠技术起家的创业者,一旦公司完成创业、进入实质性成长阶段时,他们如继续担任CEO,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这是因为创业者们多是技术出身,对管理知之甚少,而这时的企业特别需要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管理者负责。

如网易公司的丁磊、YAHOO公司的杨致远、
新浪网的王志东在完成创业使命后主动辞去公司CEO职务,而从事专门负责公司技术方面的工作,把公司的管理职责交给专业管理人才。

他们充分认识到再好的技术也离不开管理,对一个公司来说,
社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基础。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减负”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取消了小学教辅和中学大部分教辅,使许多出版社利润减少;另外,教材改革同步进行,今年小学、初中以及高一教材都有所变动。

“减负”一方面为出版带来了挑战,预示着出版行业竞争力度扩大;一方面也为出版社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教育改革、职业培训。

大中专学院扩大招生等扩大了消费者对出版物市场的消费。

由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外,会加大在娱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提高自身的素质,终身教育的提倡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出版市场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2.现代科技推动出版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单品种少批量的即时印刷已成为可能,消费者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

按需即时印刷技术使印刷一本书成为可能,可为读者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与此同时,数字化处理技术的飞跃进步给出版物的制作、存储和发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用户可以通过上网、下载等多种方式,接受更广泛的信息。

为了适应现代化科技和新媒体的发展,出版社必须重新审视所面临的环境,对出版资源配置做出调整,强调“主链”,拉升全盘。

“主链”就是图书的拓展、延伸和多媒体化:图书——报刊——杂志是延
伸;图书——光盘——影视产品是一种拓展;图书——数据库——因特网——电子商务是多媒体化。

3.WTO的推动作用
加入WTO后,吸引外资,加大与国外出版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将成为必然。

届时,中国出版业从经营理念到经营实践都要进行一次大的变革,出版资源将会合理流动和重新配置、有机地整合,非法盗版行为将会受到更多严厉的遏止,我国在立法上将会吸取WTO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有益经验,使我国的著作权法的修改更为完善。

三、网络与21世纪的中国出版业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与传递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世界经济网络化。

全球化成为趋势,而互连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

可以说:新的巨大的生产力将来自网络上的革命,新的巨大的潜在市场将来自互连网,新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将是电子商务。

这一巨大变革也必将推动出版业的技术更新。

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给传统的出版业的产、供、销模式带来了冲击。

中国出版业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大更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将会有更复杂多样的电子商务的模式;更具有吸引力的电子商务的内容;更众多的行业涉入;更广泛的电子商务的参与者,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消费者;更稳定与先进的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更充裕的资金投入与运营;更全球性的人才加入与更先进合理的企业管理。

在图书领域,网络使出版业务更简化。

它把客户的资料标准化,
进行系统分析,对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预测进行更准确地定位,库存因此降低,产品可以不断更新;网络也使得图书的流通更快、更容易,而且,即时印刷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电子商务必将成为未来出版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出版是一个产业,随着多媒体、网上出版物以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出现,多种媒体之间的互动发展将是必然。

在网上书店、电子出版物、网上出版的新技术冲击着传统的出版业同时,与其把他们当作对传统出版业的威胁,不如把他们当作对传统出版业的支持和补充。

传统的图书流通渠道与“网上书店”相互间应保持“开放”与“合作”的心态,在合作、服务、发展的轨道上求得共同的发展。

书业的信息化与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中国未来出版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