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影评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都放映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这部纪录片也很多次出现在编导考试题目当中,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背景音乐《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原创音乐,版权音乐,引用原声。
幕后花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业内评析--找寻对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
《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文案创作运用该片的宣传负责人表示这个文案是经过陈晓卿一遍又一遍的删改最终成型,《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创作,事实上也是使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
魏克然还说:“先要有想法,然后再要有图片,最后是文本,就像DNA曲折的螺旋上升。
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怎样曲折你的故事。
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实际上和电影制作类似,你所做的是把好莱坞和新闻进行混合,或者说是平衡。
就像中国的‘阴阳’。
”《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
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主题推介会2012年4月2日,在戛纳电视节期间,央视纪录频道主题推介会上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南海Ⅰ号》《故宫100》《丝路》和《超级工程》5部纪录频道原创大片,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充满活力的中国。
在推介会现场,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和《故宫100》的片花后称赞说,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
社会影响--火过电视剧《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讲食物,更多的是在讲食物背后的情感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
该片也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
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
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这种概念带到作品里,从普通食物中提炼人生情怀,他很早就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终于在去年3月付诸实施,成片过程也异常艰辛。
据了解,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一年多时间里,选取了中国最具美食风味的60多个点,从城市到乡村,拍下一道道美味佳肴的同时记录了一段段历史。
陈晓卿表示,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张同道说,“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
”该片把一批已经不常看电视的“80后”、“90后”又重新拉回电视机前,收到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的效果,也许这是该片的“意外收获”。
据报道,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
其海外单集销价也有望超过《故宫》保持的单集最高5到6万美元纪录。
陈晓卿表示,目前在海外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观众说法--勾起思绪的美丽乡愁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并且不以菜系进行划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比如70多岁的黑龙江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仅仅是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
一位家在湖北、现居北京的音乐人说,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国》跟“吃”就完全没有关系,“我对吃本来就不感兴趣,平时主吃素。
这部纪录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如何‘食物’这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在几集的纪录片里。
”而这种食和人的紧密相连,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很想家”。
海外影响前段时间播出的央视自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短时间内引发全社会热议和赞誉,同时“舌尖”的影响力也愈加广泛,“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网友自发创作的“舌尖”系列也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在今年的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引领“中国晚宴”活动得到各国媒体和机构的好评,该片也将实现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
近日,央视纪录片频道邀请相关专家,为《舌尖上的中国》举行研讨会,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也让中国纪录片人看到了希望。
鉴于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现状,在座谈会上专家们纷纷指出了中国纪录片的出路:以小众影响大众是纪录片出名的捷径;培养专业一流的制作团队是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的最根本力量。
优秀纪录片往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不少网友纷纷以“吃货”自居,并挖掘身边的“舌尖”系列。
在豆瓣网上,网友的几百条评论中有80%都打了满分,甚至有不少海外华人产生对故乡深切的怀念。
海外观众也通过该片对中国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有人萌生出拍摄“舌尖上的荷兰”、“舌尖上的法国”等念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也笑称“舌尖”影响力:“我家的小孩基本不看电视,只爱上网,后来他也去看这个纪录片,而且说看了之后那天晚上饿得不行,一边看一边忍着饿,最后在冰箱里面找吃的。
它对观众造成的感染、影响力是最大的收获,也是国产纪录片踏进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
”尹鸿说,“《故宫》这样的纪录片是透过故宫看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演变,不起眼的一砖一瓦,背后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
片子播出之后掀起一阵故宫热,不少外国人因为该片来中国旅游,跑到故宫亲自去看,也有很多人通过该片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和历史,这就是纪录片带来的影响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海外市场的热烈反响更是让纪录片人看到了希望,国内自制纪录片终于得到市场及大众的认可,也终于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称,近几年,纪录片业界才刚刚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现在我们几十个上星频道的竞争环境中,确实只有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在拼收视。
这个时候央视打造晚间纪录片时段恰逢其时,也对大众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起到了有判断的引领和追求。
”《舌尖上的中国》-归来纪录片影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最后一集回归,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
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1、镜头构图精致细腻,用光真实自然。
每一个镜头都极为讲究,定格下来完全不输于任何一副名家画卷的画面布局。
纪录片有这样的风格并不奇怪,但能将这种风格贯彻到该片每一组镜头并同时用镜头来推进叙事的功能却不得不说是一种高超的电视艺术手段。
比如开头出现的小山村的整体取景,以及日落后海边的空镜头等在构图上极具讲究都给人以自然独特的美感。
2、注重细节表现影片以拍摄美食为主题但兼顾着亲情与感激之情,善于用细节来表现生活气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比如在拍摄贵州省下尧村的糯米糕的制作时一个镜头的前景是主人家的一条狗乖乖的低下头趴在地上,生活气息浓厚,是影片格外亲切。
3、表现清晰声音在食物制作过程中与各种动作相呼应的声音格外清晰,清脆,这是以前美食节目中很少出现的,这种声音的精心配合使本片在视觉上满足观众的同时也在听觉上让观众得到满足,对美食也做了一个全方位的表现。
4、美食背后人文关怀为主题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系列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浓浓的人情味,这区别于中国以往的大部分纪录片,平淡、冷静、无戏剧性、无话题性也无民众基础,喜欢使用说教的叙事手法,经常能看到一部十五分钟的纪录片,里面出现二十多个人在接受采访把故事平铺直叙出来,信息量大而空,像一部建筑学教科书。
而在本纪录片中却是不然,美食总是与人相联系而且编导很聪明地把视角放在平凡的人物身上,呈现出了一种平视角度和人性语言,或许,可以说体现了中国纪录片从仰拍到平视的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
倘若撇去那些“精英文化”的浮油,这部纪录片中,那些劳动人民的笑、那些朴实百姓的安居乐业,那些小商小贩的快乐和自足,虽然和当下的中国格格不入,但也足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