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知识讲解 探究世界的本质

14知识讲解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 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知识经纬【知识清单】一、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

(2)从本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物质的含义1.物质概念:不_________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__。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___________;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_________________。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静止的概念: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哲学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_________,又不能被_________。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必须_________,按_____________。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参考答案: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依赖于所反映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变化过程运动的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承担者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根本性质某一参照系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固有的本质的必然创造消灭遵循规律客观规律办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要点精析】要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解: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相区别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区别于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不同。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3)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①二者紧密联系。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例如:“苹果是物质”,这个判断就把一种具体形态“苹果”当作“物质”,也就是把个性当作共性,因而是错误的。

但我们可以说“苹果是物质的”,这个判断指明“苹果”具有“物质”的属性,因而是正确的。

②二者相互区别。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有生有灭的。

【典型例题】【高清课堂:探究世界的本质】(31:19---32:31)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

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甲、乙的观点 (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D.都正确,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言,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解析: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有道理的,甲同学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言,物质是不生不灭的。

乙同学是就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

因此D答案概括正确。

答案:D■要点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注意其他的表述方式: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基本内容:(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参见第五课内容)。

【典型例题】(2014 北京模拟试题)看起来,图1是5个凸起的按钮、1个凹陷的按钮;图2是1个凸起的按钮、5个凹陷的按钮。

其实这是同一张图片,图1旋转180°就得到了图2。

原来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大脑被深深地刻下了“光源来自上方”(想一想太阳)这样一个强大的假设。

这表明()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④意识活动具有高度自觉的选择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我们对同一张图片(图1旋转180°后得到图2)作出了不同的反映,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被深深地刻下了“光源来自上方”这样一个强大的假设。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出现这样的先验假设呢?因为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始终就有这么一个巨大的来自上方的光源——太阳,漫长的进化已经在我们的神经回路中刻下了“光源来自上方”这样一个强大的且难以克服的假设。

由此可见,本题材料强调的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①②两项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③④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A项。

答案:A■要点三: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注意:区分物质与运动关系上的两个典型错误:“刻舟求剑”错在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仁者心动”错在离开了物质谈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唯心主义观点。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典型例题】【高清课堂:探究世界的本质】(35:40—37:10)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解析:银幕画面的静止是放映机播放相同画面的胶片形成的现象,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故A正确。

BC不符合题意。

D观点错误,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答案:A■要点四: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典型例题】【高清课堂:探究世界的本质】(37:11---39:00)【例题1】目前,我们所在的世界越来越打上人的烙印,“神舟”飞天、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人们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神奇创造力量。

其实人所创造的这些东西,都是 A.人利用自然物,遵循自然物属性与规律的结果B.人改造物质的具体形态,创造客观世界的结果C.人们改造自然界,改变自然物及其规律的结果D.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的结果解析:材料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为人类造福,因此A答案正确。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C、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例题2】(2015 三汇中学月考)“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

这其中包含的哲理有()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③物质是运动的固有属性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解析: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①符合题意,应选;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符合题意,应选;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B不选;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