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新闻娱乐化趋势的思考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新闻娱乐化趋势的思考
新闻娱乐化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报纸周末版热潮的涌现,意味着我国当代媒介新闻娱乐化之发端,但是九十年代年代初期,周末版以及娱乐新闻在媒介中还处于边缘地带,而在时政新闻等中心地带,媒介仍还板着严肃的面孔;九十年代中后期,都市报的诞生,推动我国媒介中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达到高潮,都市报以“受众是上帝”为理念,以都市新闻、热线新闻等社会新闻的“市民化报道”为发展战略,其“市民报”定位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与聚集效应,使这类新生报纸很快成为中国报界的明星;二十一世纪初期,大众媒体娱乐化倾向日剧,“娱乐”现象在更多新闻领域内扩散,这一阶段的媒体在整合媒介元素中特别突出“娱乐”元素的安排,如报纸追求图片的冲击力、充分调动版面视觉刺激力,电视制造综艺娱乐节目的“大众狂欢”以及网络新闻的“快餐文化”,都是以娱乐发挥影响力为前提和基础。具体到媒介新闻报道中,则是新闻娱乐色彩的加重:继续做大社会新闻、明星新闻,且根据内容开始对社会新闻、明星新闻进行细分。
[17]魏颖:《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忽视的娱乐化趋势》[J],《新闻通讯》,2000年第1期
[18]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报告》[J],《新闻战线》,2000年7月
[19]徐光春:《新闻舆论工作的“要”与“不要”》[J],《新闻出版报》1998年9月14日
[5]林孜:《报纸娱乐新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马黎萍:《中国报纸娱乐新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7]文硕:《这就是娱乐经济》[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4月版
[8]柯杨:《新闻“故事化”潜藏的危机》[J],《新闻记者》,2004年1月
第一、坚持主流新闻的严肃性,把握娱乐化的“度”;
第二、贴近受众而非一味迎合,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
第三、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提高媒体自身素质;
第四、加强受众的舆论监督
我们坚信,中国媒体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健康、更美好,更受人民大众的欢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总结
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其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的新闻娱乐化,是有其深厚的历史、现实和文化的土壤,只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战略上的高度审慎和战术上的积极引导来应对娱乐新闻及新闻娱乐化,那么我们一定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打好娱乐新闻“这张牌”。
xxxxxxxxx2012201220122012年年年年3333月月月月1111日日日日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前言一前言一前言在进入现代社会前不发达的社会经济低下的生产效率使人们不得不付出大量在进入现代社会前不发达的社会经济低下的生产效率使人们不得不付出大量在进入现代社会前不发达的社会经济低下的生产效率使人们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之中以维持个人和家族的生存顾不上精的时间投入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之中以维持个人和家族的生存顾不上精的时间投入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之中以维持个人和家族的生存顾不上精神生活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全国听众收听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中央电台听众工作部,2001年9月
[21]薛碧桃:《电视新闻娱乐化刍议》[DB/CD],《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二、主体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卡茨就提出了“新式新闻”这一术语。他把这个概念定义为信息和娱乐的结合体,这个术语的出现是对曾经泾渭分明的新闻和娱乐信息的界限日益模糊的一种反映。国内最早的提出此概念的是李良荣老师在一篇探讨美国传媒发展趋势的文章中指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2001年,这个概念被林晖进一步明确:从媒介“最初的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开始,“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
从形式上看:
新闻标题煽情化,现代新闻媒体流行大题小文、厚题薄文,目的是为了把标题制作得醒目。不仅标题要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或字体厚重、或色彩突出,而且文字本身也颇为煽情,就算是毫无煽情性的新闻,标题文字也要从新闻中挖掘出煽情性因素加以表述;新闻叙述方式故事化,电视媒体中出现了一些事实与表演相结合的新闻纪录片,这些节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一些真实新闻加上小道消息编成故事来吸引受众。为了与电视等媒体竞争,素以文字的理性和深刻见长的报纸,在叙述方式上也盲目推崇故事化、情节化,把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抛在脑后。
[13]吴飞:《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DB/CD],《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9月
[14]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DB/C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5]邹广文:《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
[16]天涯社区·贴图专区:《看看这些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
最后,对民族文化: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遭遇联合“排挤”。新闻娱乐化一旦突破了底线,面对西方“洋”、“新”、“奇”的报道内容时,又往往会强化其负面传播,并与西方垃圾文化相渗透,不约而同地共同排挤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从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意义产生新的“殖民”。
新闻娱乐化已经严重的影响中国新闻传播、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从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
新闻娱乐化发展趋势在我国大众媒介中的表现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划分。
内容上分为:
时政新闻戏说化,一些新闻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眼球经济理论为指导,为了捕获观众的眼球,往往对严肃的政治新闻反复盘查,寻找所谓亮点直接刺激观众感官的侧面;社会新闻低俗化,在名目繁多的新闻中,社会新闻以其与百姓生活的贴近性被各大媒体看重。然而,激烈的新闻竞争却促使这种贴近性、趣味性慢慢衍变成为低俗化的内容,充斥于各类媒体;娱乐新闻明星化,在我国当前大多数媒介中,娱乐新闻已逐渐从传统文化新闻中脱离出来而单独作为重点经营的新闻版块,明星、名人就成为这些版块的重要支撑。媒体报道所关注的,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些明星、名人的行踪、隐私、艳史、婚恋的大杂烩。可以说,明星、名人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体育新闻情色化,如今的体育新闻报道,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体育赛事的幕后新闻、运动员之问的个人纠葛、体育明星的私人生活上,甚至对体育运动进行色情化渲染,而不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体育运动或体育赛事本身、体育事业的发展上。
[9]文硕:《这就是娱乐经济》[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0]张劼:《文举华西都市报平民烙印》[J],《今传媒》,2005年第7期
[11]阴良:《外国驻华记者报道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实践》,2010年12期
[12]文硕:《这就是娱乐经济》[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四、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M],人民出版社,第275页
[2]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年第10期
[3]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第2期
[4]马黎萍:《中国报纸娱乐新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其次,对媒体自身:新闻倾向“三俗”,低俗、庸俗、媚俗化,损害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如果说炒作娱乐新闻,还有其本身的娱乐成分,而颇具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和社会新闻,被娱乐化,走向低俗、庸俗,甚至媚俗化,不仅有悖于新闻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而且对严肃新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将损害媒体权威性、公信力。
再者,对社会风气:享乐主义社会风气的促成。当前我国新闻媒介中的娱乐化新闻,无论是传播形式还是传播内容,都在尽力为受众提供一种轻松愉悦感,当这种暂时性的、表层化的、缺乏思想深度的轻松愉悦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习惯的生活态度时,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自然在无形中容易形成了。
真理向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在分析新闻娱乐化发展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新闻娱乐化现象下存在的问题愈演愈烈,特别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并且已经越过了娱乐底线,异化为“娱乐至死”的新闻庸俗化,言其危害性极大实非为危言耸听。虽然媒体宣称,未来娱乐化将成为新闻媒体的主流。但在洞悉娱乐新闻底线崩溃至新闻娱乐化之后,所有类别的新闻都可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新闻最终将成为娱乐的附庸,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是利用新闻报道做什么,都不能本末倒置,使之失去传播交流新情况、新信息的基本特点,否则,新闻传播就不存在;任何的其他一切,都必须建立于传播、交流新信息这一特性,而不是与之相悖,否则不是行不通,就是不能取得应有效果。新闻娱乐化的危害性:
首先,对受众群体:新闻娱乐化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金字塔形状。如果新闻仅仅单方面地满足部分受众容易被唤起的低层次欲求,却不去满足受众高品质的、高层次的需要,那么媒介就无形中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损害了大众的知情权。新闻的过度娱乐化转移了人们对于现实政治、经济问题的注意力,从而损害了大众的知情权并进而损害了他们的民主政治权利。
在各种介质的媒体上,“娱乐”已经成为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节目,也成为媒体竞相开发的重点。对做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媒体来说,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为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蔓延己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己经引起了媒介管理者、新闻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愤而讨伐者有之,击节赞赏者同样不少。长此以往,我国独特的本土化的媒体市场将荡然无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将丧失。本文将以参考文献和案例作为切入点,对新闻娱乐化浪潮下产生的种种弊端进行深刻总结反思,同时通过透彻分析新闻娱乐化出现的原因,探讨解决其弊端的策略,以期守住新闻媒体的底线,不至于“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