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而走向了娱乐化的道路,这是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也确实存在着负面影响。

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我们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致认同的是新闻在娱乐化的道路上一定要把握住度。

只有规避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现象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消息传出当天,台湾华视主播梁芳瑜扮“梁春姬”模仿朝鲜主播李春姬,以朝鲜语、国语交杂播报新闻,还唱歌自嘲是“大肠头”。

新闻播出后网络一片骂声,“新闻娱乐化”这一陈旧的话题又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一、何为新闻娱乐化?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西方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infotainment)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即所谓新闻娱乐化。

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

”而另一位学者林辉对新闻娱乐化的表述则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林辉认为,新闻娱乐化“一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我国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现已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各个新闻领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业界的宠儿。

而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1受众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后面依次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种需求从显性到隐性依次过渡,随着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另一个需求的强度就自然地增大。

中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进入生活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潜在的需求在增加。

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需要通过娱乐舒缓压力,释放心情。

新闻娱乐化将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充满戏剧性和故事性、接近性强的软新闻,作为拉近媒体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的技巧,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

2市场竞争。

在现代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媒体传播已经由“以媒体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过渡,任何报道都是以受众为最终的落脚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争取受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成为了媒体生存发展的选择。

而上文已提到受众有娱乐的需求。

因而新闻采用娱乐化的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从而抢夺市场份额,争取利润最大化。

三、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一)积极意义1有助于更多人关注新闻。

一方面娱乐化的新闻通俗易懂,受众可以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这样就能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

让更多的人看的懂新闻,形成更广泛的大众传播。

而另一方面,新闻娱乐化突破了以往新闻严肃枯燥的特点、打破了新闻说教式的局面。

通过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闻资讯或者是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等新鲜的方式贴近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能够使受众在看新闻的过程中既了解新闻,又能获得愉悦的体验。

这样才能留住受众,让更多人愿意看新闻。

2促进新闻制作水平的提高。

以前的新闻千篇一律,形式简单,内容单一。

而今,为吸引受众的关注,新闻需要进行再加工。

不同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不再是对新闻进行简单的报道。

比如拍摄人员需要思考从怎样的角度拍摄此次事件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记者需要思考问怎样的问题才能提起受众的兴趣,而制作新闻的人则需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新闻更生动更形象,怎样进行后期剪辑,是否需要场景重现等等。

只有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的要求,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

3提高媒体经济效益。

广告商看中新闻拥有自己强大的受众群,会在其媒体上投放广告以宣传自己的产品,媒体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广告。

新闻通过娱乐化的形式,吸引的受众越多,媒体收取的广告费就越贵,因而能促使媒体经济收入增加。

媒体经济效益的增加又能维持新闻媒介活动的正常运营,提高自己经营能力。

进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消极影响美国道·琼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在泛美报纸发行人协会第50届大会上的演说中曾指出美国新闻界存在“十分令人不安的倾向”,其中第一个倾向就是新闻与娱乐的界限空前模糊。

而在中国,新闻娱乐化同样引起诸多理论研究者的大声疾呼。

1新闻内容庸俗化。

内容通俗化是大众传播的一个要求,但是通俗并不等于庸俗。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社会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

很多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只顾眼前利益,一味地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

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甚至蓄意编制、恶性传播各种荒诞不经的假新闻。

过分注重娱乐化,过多迁就大众口味会造成一种媚俗的传媒状态,使大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审美鉴赏力下降,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传媒。

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受众,也包括传媒自身。

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内容为王”,缺乏“内容”的媒体不会长久走下去。

2新闻的基本功能减弱。

新闻报道兼具了多种社会功能,例如传播新闻信息,反映新闻事实;引导舆论;宣传科学知识;提供娱乐,丰富生活;服务经济等等。

在这些社会功能中,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是最基本功能,新闻报道应该使受众接收到客观真实有效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信息,能够为受众思考和行动提供依据。

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只是竭力的挖掘新闻报道中存在或不存在的娱乐性因素,注重新闻报道的娱乐效果,并将其放大,不能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实,甚至还会歪曲事实,误导受众接收到错误的新闻信息,会影响受众的判断力和行动力;过度的娱乐化会弱化甚至是失去了新闻报道原有社会功能的积极作用,会影响受众的价值观,错误地引导舆论,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3媒体的社会责任削弱。

新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社会责任。

亨利·鲁斯曾说:“作为一种新闻观念,社会责任是相对于媒介与从业人员的新闻权利而言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相对于从业人员而言,,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导和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材料,放大事实、强扭角度等等,把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弃到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而相对于媒体而言,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而今,我国新闻发展趋势不得不说令人堪忧。

就拿前不久发生的药家鑫撞车杀人案为例。

自案件曝光以来,所有媒体的聚焦点都在药家鑫身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不进行跟踪报道的媒体才是不正常。

但问题是,药家鑫一案审判结束甚至结案后,媒体仍穷追不舍,甚至出现了在国外看到药家鑫等不实新闻。

反观整个案件,对比媒体对药家鑫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死者李妙的专注程度。

我们不得不疑惑媒体的这种大肆渲染到底是在伸张正义还是纯粹得只是为了引诱更多的受众看热闹。

4媒体公信力丧失。

公信力与信源的权威性密切相关,也与新闻媒体的性质和规模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等因素有关。

在个人或社会性危机发生的时刻,人们一般认为,新闻媒体比邻里街坊的说法更可信。

人们对于新闻的信任感源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从业者也因为向公众提供一流的报道和分析,引起社会的思考而得到公众的尊敬。

当受众知道传媒报道不实新闻或者利用一些丑闻做招牌时,无疑会降低其权威性、诫信度和公信力。

四、对策和引导(一)适当的引导规范新闻市场。

虽然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呈现了主体的趋势,并且在不断的扩大其影响范围,甚至影响到严肃的主流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将要取代传统的硬新闻模式,新闻娱乐化现象也终究是新闻传播的一个传播阶段,不能主导新闻市场。

面对着新闻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应该正视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

新闻终究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其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传播客观真实的信息,引导大众舆论。

因此,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新闻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流。

(二)健全和完善新闻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缺乏可以依据的合理政策和规范。

虽然市场对媒体有一定“自然矫正”的功能,但仅仅依靠零星的新闻政策和一定的市场调节功能,还是不可能把新闻娱乐化限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规范新闻媒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媒体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有关执法人员也要严格执法,保证有关规定能落实到位。

(三)媒体自身加强管理1明确自身使命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新闻具体使命不同,但相同的是它永远担当着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使命。

牢牢坚持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直接关系党和人民的福祉,直接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人心安稳。

因此,在如今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一定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使命,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必然会祸害无穷。

2坚守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遵循新闻职业道德,不被金钱和权力左右。

新闻工作者必须为新闻内容的真实负责,提供给受众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维护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全面地把受众应当知道的社会情况、政府的大政方针告诉他们;随时监督社会、捍卫社会公共利益;为大众发表重要的意见;教育和引导公众,以正确的理念、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导公众对待社会问题和处理与己有关的事件。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一个高度后才能使新闻媒体的内容不断提升。

3坚持适度原则新闻娱乐化是大众需求,新闻可以娱乐化,关键是把握度。

我们要研究的不再是新闻要不要娱乐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娱乐化的问题。

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这些与娱乐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无可厚非。

但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内容,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其严肃性及严谨性。

五、结语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以目前中国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弊大于利。

但是新闻娱乐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不能阻止其发展,只能从多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规避其弊端。

新闻娱乐化只有坚持适度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1]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10).[2]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3).[3]梁振君.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2)[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施拉姆,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刘华.新闻娱乐化的利弊研究[J].北方文学,2011,(08).[7]林修功.碎片[M].济南市:齐鲁书社,2006.[8]左琳琳.新闻娱乐化现象利弊谈[J].华章,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