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尊敬的家长们,大家好!我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通过今天的讲座,我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迪,收获一些经验,增长一些见识,并在心灵上得到一次震憾。

据心理学家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心理大多是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
研究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虽然目前涉及心理问题的大多是大中学生,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足够的重视。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必要,特别是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

21世纪的小学生,也必须克服前
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研究、工作和生活中乘风破浪,
勇往直前。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

因此,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研究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龙凤之才。

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家长就开始关注孩子的成绩。

一旦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采取吓唬、逼迫、骂人等手段,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对研究产生畏惧情绪。

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是小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会养成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

同时,他们也容易孤僻、不合群,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

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而苦恼的比例相当大,有些甚至会因为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等严重情况也屡有发生。

与此同时,小学生与父母、师长之间也存在着理解和沟通上的问题,这也会导致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出现。

有些小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得不到家长或老师的认可和理解,
从而感到失落和沮丧。

这些问题在小学生中尤其常见,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与父母和师长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这种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得青少年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他们渴望被理解,但往往遇到与家长和老师难以沟通的情况,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存在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而在行为方面则表现为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以12岁的XXX为例,她是独生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非常爱护她,期望也很高。

XXX生性活泼,聪明伶俐,成绩
一直十分优秀,备受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推崇。

然而,一次期中考试的失利使她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食欲减少,甚至不愿去上学。

父母最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XXX不
愿去上学时才开始关注她的情况。

经过检查,医生并未发现XXX身体异常,但她的行为表现可以判断是抑郁症。

直接原
因是她考试失败后自觉大失面子,精神受到严重挫折,而促发
其发病的根源则在于她生活一帆风顺,以至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太差。

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环境造成的,有些是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有些则是社会影响的。

例如,一个小孩长期在惩罚下成长,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胆小懦弱或有暴力倾向的性格。

每个问题学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而大多数情况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在我们的学校中,智障是极少见的。

因此,情商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两个故事展现了“贴标签效应”的概念。

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会受到标签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标签相符的行为和态度。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老师如何通过标签来影响学生的表现。

通过称赞某些学生为“聪明”的标签,老师激发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他们表现得更好了。

相反,当老师称赞其他学生为“努力”的标签时,这些学生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提升。

第二个故事则是关于一个女孩如何被标签所困扰。

因为她被贴上了“笨”的标签,她开始相信自己确实很笨,并且不再努
力研究。

然而,当她被赞扬为“有天赋”的标签时,她开始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并且开始努力研究。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标签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们能够影响我们的信念和行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使用标签,并且不要轻易地将它们贴在别人身上。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忽略那些不利于我们的标签,并且相信自己的能力。

教育中的标签效应
教育中的标签效应是指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使用的词语和标签会对学生的表现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他们很聪明、有主见、有能力、可爱,那么孩子就会在心理上认可自己具备这些品质,从而在行为上要求自己表现得更好。

这种教育方式与现在所提倡的赏识教育有相似之处。

相反地,如果我们总是说孩子笨、淘气、捣乱、不关心集体,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作为一个学生,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师对我的影响。

我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宣读,成绩也总是数
一数二的。

这并非我一开始就这么好,而是因为我的语文老师曾在我的一篇作文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评语:“这是一篇很有见
地的议论文,观点独特,论据充分,语言流畅。

泽,溪之水也,如能汇入大海必能乘风破浪到达理想之彼。

”这句话让我如沐
春风,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有文学潜力的学生,从而对语文充满自信。

这句话至今仍然鼓舞着我,激励我不断前行。

因此,我认为老师的力量是大于家长的。

有时一句话就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无论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都应该给他们贴上好的标签。

每个班级都有后进生,但这些后进生一开始就真的那么差吗?他们的智力真的不行吗?为什么好学生会越来越好,而后进生会越来越差,什么都差呢?因为他们脸上贴的就是差的标签。

谁都认为他们差,连他们自己都这么认为。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可能好起来了。

虽然学困生的问题不是我今天想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但我还是想多说两句。

我可能太理论化、太理想化了,因为我从未真正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也许我没有权力发言。

但我仍然坚信,学困生是可以挽救的。

造成学困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研究惯不好、研究方法不佳、研究动机不明确或根本没有动机,导致成
绩慢慢落后。

然后学生会被同学瞧不起,他们自己也会因为找不到成就感而失去兴趣,成绩越来越差。

研究不好,精力就会用在其他方面,纪律也会变得不好。

最终,他们会失去自信。

如果我们能让他们找到自信,养成好的研究惯,使用好的研究方法,给他们贴上好的标签,我相信这样做会有所作为。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学校,好学生和学困生之间的标签效应是否存在。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常见的孩子和学生的问题,那就是XXX。

我们常说这孩子不是不会就是XXX,这句话听起来似
乎没有太多责备的意味。

虽然我们知道马虎不好,但我们并不认为它有多严重,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会自然消失。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意识到XXX不是小事,它是一种惯。

当一个毛病成为惯,就比较可怕了。

那么,什么是XXX呢?
不认真就是马虎!为什么不认真呢?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一心一意。

既然马虎是一种惯,那么我们可以养成不马虎的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