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5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沿、际”等3个生字。
会写“信、沿”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写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坐井观天》是一篇传统课文,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本课设计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读”作为感悟理解“对话”的重要学习方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趣。
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化朗读处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小朋友认真听故事,完成贴图任务。
一只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着外面的天空,过着清闲的日子。
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使它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谁能把青蛙、小鸟贴到黑板上?你为什么这样贴呢?(认识井沿、井口、井壁、井底)二、释题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知道“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三、朗读感悟1、老师引读:青蛙问小鸟──小鸟回答说──青蛙说──小鸟说──青蛙笑着说──小鸟也笑了,说──2、想读谁的话?自己练一练。
3、同桌分角色读。
4、指名分角色读。
5、去掉提示语,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可以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
6、读课文后,填空:青蛙坐在( )看天,看到的天不过( )那么大。
小鸟站在( )看天,看到的天( )。
7、讨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集体交流。
四、戴头饰表演故事五、揭示寓意1、交流心得。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结束语:小朋友,《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短小幽默。
让人读后能明白一个个道理。
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请大家课下找几则寓言故事来读好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扩词训练课件出示生字:沿际信1、学生齐读,指名读。
2、谁能用“沿、际、信”这三个字分别来说几个词?3、学生自由读组的词。
三、指导书写生字课件出示生字:信沿抬际蛙错答还1、指名读。
2、学生观察每个字的位置,引导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在田字格里先描红,再临写。
5、小组内评议。
四、读读抄抄课件出示:小鸟青蛙朋友坐井观天看见井沿抬头无边无际1、齐读,指名读。
2、学生在书上抄写词语。
五、拓展练习续编故事: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坐井观天》是一篇成语故事。
__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一场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光狭小。
__语言优美,对话部分生动有趣,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光狭。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寓意。
教学难点是:感悟课文揭示的寓意。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
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1)、充分朗读,读中质疑,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
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再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
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出青蛙和小鸟的观点。
并理解它们说的话。
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基础。
(2)体验情境,感悟朗读。
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并通过读对话,做实验,看动画,述情景,说感悟,并且创造性表演了《坐井观天》,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出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
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创造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
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络提供的阅读知识,劝导青蛙;还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
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教学《坐井观天》这堂课后,我有几点体会:一、好的课堂永远是必要预设和随机生成的有机统一。
上课不能没有备课,一定的预设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与计划,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如果没有预设,那么课堂教学势必会变成随波逐流,上到哪儿算哪儿。
上课不能有太多的随意性的。
它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设。
但上课又不能局限于预设的方案,如果按部就班,丝毫不变,那么上课又变成机械操作,僵硬死板,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灵活性。
因此,在一定的时机里,随着学生的思维潮流,教师如果有灵感出现,而且是吻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那么及时捕捉住,并付于实践,及时转变为教学行为。
有时,随机生成的教学行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发教学高潮。
二、一篇课文的学习主题可以是多元的。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原意是讽刺青蛙的眼光狭小,固执已见。
但本课教学中,由于有了后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丰富了学习主题,提升了本课的教学价值。
如第一个问题“青蛙是否愿意跳出来”,它指向的是一个人的内心立场和主观状态。
它引导学生来揣摩青蛙的内心世界,揣摩它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
是否跳出来的讨论,其实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
而第二个问题“青蛙有没有错”,其实是在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潜移默化的启蒙。
它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从客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个角色的思想。
正如我们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样。
三、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富有创造性的。
从以上教学片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起来,绽放出创造性的火花,让人惊喜。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想到另一个问题,即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心理基础的。
那些不是我们外加给学生的,学生的内心其实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和激情。
而我们所做的,是引发他们的动机,提供一定的机会,培养一定的方法,再给以适当的鼓励。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唤醒、激励和鼓舞!《坐井观天》教学反思3本课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
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在导入新课时,让孩子们齐读课题,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课题。
有的孩子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提出是谁坐井观天;有的提出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的……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
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交代清楚,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
我认为课堂是必要预设和随机生成的有机统一。
上课不能没有备课,一定的预设是我们教学的依据,这是必要的。
如果没有预设,那么课堂教学势必会上到哪儿算哪儿。
我觉得我的课堂有点局限于预设的方案,忽略了教学的灵活性。
有时,随机生成的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发教学高潮。
比如拓展的,“想想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我作为作业布置,如果让孩子们接着说,想象小鸟和青蛙的第四次对话,课堂一定更精彩!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唤醒、激励和鼓舞!一堂课下来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匪浅。
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我将继续努力,让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坐井观天》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大?体会__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出示儿歌,师生共同拍手朗诵:小青蛙,呱呱呱,稻田里把害虫抓,保护庄稼顶呱呱。
小朋友,请记好,保护青蛙很重要。
朗诵完毕,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词:2、学生自学:⑴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
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⑵自学检查。
⑶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⑷教师结合课件和学生一起进行生字学习,进行有重点的指导。
“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会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