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汉字特点鲜明,最为突出的便是拥有字理。

因而,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宇理,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根基,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连宁司长语)。

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证明,识字教学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义识记则印象深刻。

笔者几经尝试,从汉字的音、形、意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以字理识字为主要方法,让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来学习汉字,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掌握汉字的组构规律,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1. 运用字理的主要方法
1.1 依据“分解——组合”法科学而灵活地析解汉字。

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人之不识字也,病在不能分。

苟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则易记难忘矣。

”王氏之说,可谓中国传统识字教学方法最精辟的概括。

我们知道,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这些基本字一般是独体字。

而运用会意法和
形声法造出了合体字,合体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体字的偏旁。

所以,教学会意或形声这些合体字时,通过先分解其组合的部件(基本字),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义和功能作用,而后再“合二而一”或者“合三而一”地弄清其组合后的整体含义或意义功能,这样就能透彻地了解其字义,意义地识记其字形,概言之,也就是“析形索义,因义记形”。

这种汉字析解方法既教学生识字,又授以识字之法,并能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避免机械识记。

“分解——组合”主要是针对会意、形声这类合体字而言,而对于一些独体字进行笔画的分析实际也蕴含着“分解——组合”的原理。

字理识字既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原则,也是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分解——组合”的教学方法常常又是灵活多样的:
(1)图示法。

即用图画将汉字的本义表示出来。

如教学“飞”字,可以画一只飞鸟与“飞”这个字作对照,说明这个字的“ ”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

教学“采”字可绘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简笔图。

由于图画形象、具体,十分有利于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记忆,以加深对汉字本义的理解。

(2)演示法。

通过演示来表示字的音形义的关系。

如“掰”、“拿”这类字以手演示就十分直观。

又如“灭”字,用一块木板盖在火上,让火熄灭,则形义不言自明。

(3)描述法。

就是运用精炼的语言去阐明汉字构形原理,这种方法多适宜于会意字以及形声字的教学。

如教学“牧”字,只要解析“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与“牛”合起来指手拿鞭子牧牛,这类字无须图示,只要这样点拨讲述学生也就理解和掌握了。

(4)联想法。

在析解字理时引导学生合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形、义、音的理解,如教“沙”字,可引导学生从河水少想到沙子出现,这就是沙字的由来。

这类字难以图示和演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即可再现情境。

(5)故事法。

即运用故事阐明字理。

如教学“家”字,就可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习性以及养豕定居
为家的情况,这样,就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原理,还了解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

再如教学“阔”字时可给学习者简略讲述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花园门上题写“活”字的故事。

(6)比较法。

通过比较可以把汉字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析出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利抓住字与字的本质联系和区别,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请、清、晴、精、睛”和“幕、摹、暮、墓、慕”等字,通过形旁的辨析比较,学生就能形象分辨和识记。

(7)字谜法。

字谜是用暗示字义或描摹汉字形体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

它分为两类:
①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

乖:乘人不备(拆字法)。

俄:先
人后己。

化:华北。

乃:后起之秀(特指法)。

更:与人方便。

今:用心读书(反拼法)。

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

券:拳头对刀(移位拼字法)。

②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

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

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1.2 强化偏旁教学的字理意识,做到“教一个得一串” 。

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掌握了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时用于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大量的形声字以及会意字。

例如:
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偏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当学到“热”、“煮”、“照”、“煎”、“熬”、“熟”、“烈”、“焦”、“蒸”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火”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学了“首”字(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旁时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字时就能把该字与“人头”联系起来理解。

如果了解了“手”可变写为“扌”、“又”、“”“”、“廾”以及与手有关的偏旁为“爪”、“彐”、“攵”、“ 攴”等,那么,学到“挥”、“举”、“取”、“看”、“有”“戒”、“牧”、“采”“秉”、“敲”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手”或与手有关的动作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经过系统的汉字学培训,只认识“月”字旁,不知晓该部首是同形字,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月字旁”,另一个称作“肉月旁”。

其实甲骨文是“月”字,模拟半月形。

本义是月亮。

带有“月”字旁的字与月相、光亮、时间等意思有关。

在让学生理解偏旁构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寻找与这些意思相关的带有“月”字旁的字。

学生可以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出“朝、明、朗、朦、胧”等字。

此时老师在黑板上写“肌”让学生说说字义。

当学生说出“肌”是人体的一部分——肌肉时,老师质疑:刚刚不是说带月字旁的字和月相、光亮、时间等意思有关吗?在学生陷入迷惑时,老师再出示甲骨文告诉学生这不是月,而是“肉”字,模拟切下的一块食用牲肉。

古文字中“月”与“肉”形状相似,容易混淆。

作偏旁时“肉”仍写作“月”,本义是肉。

表示“肉”的“月”旁多作意符,所带的字与肉体意思有关,再出示“有、肌、肠、肾、背、炙、祭”等一串字让学生来理解字义。

学生通过偏旁的辨析,理解带有这一偏旁的字的含义,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迁移目的。

2. 运用字理要适度
恰到好处地运用字理固然可以提高识字效率,但要牢牢把握“适度”二字,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所谓“适度”,就是要做到难易适中我们要明确识字教学的目的是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为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

为了让学生正确了解字意,适当地进行字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难易适度。

有些汉字形体的演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不少汉字的音、形、义已经失去联系,而有些汉字的字理未必能为学生所接受。

如“厅”,原本写作“聽”,指“聽事”之处,即官员办公事的堂屋,后省说为“聽”。

以后楷书写作“廳”,成为形声兼会意字,从广(宽敞屋),聽声,兼表听事之意。

规范简化为“厅”。

这样分析不顾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而将简单的字义理解复杂化。

因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以往所积累的汉字学知识,很快就理解,“厅”,从厂(房屋),丁声。

本义是官府办公处。

引申为现代党政机关的办事机构,如“办公厅”、“教育厅”。

又引申指聚会或接待客人的房间、店堂,如“客厅”、“饭厅”。

通过分析字理,一个个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副副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

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

收稿日期:2013-04-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