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意象艺术
课时:1课时
课型:美术鉴赏课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材分析]
《走进抽象艺术》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本课主要包括二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意象主义美术作品形象的怪异;第二部分讲述“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多种美术鉴赏的课程内容。
本课重在让学生综合使用以前学习的鉴赏知识,展开探究性的学习,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意象主义绘画作品,了解意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学生因为多种原因,美术基础不是很好,故要求不必太高,讲课时只需抓住教学中提出的教学要点,让学生大胆创新、张扬个性。
[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体现“欣赏·评价”、“设计·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观。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为学生设计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从情趣、情境、情感方面获得启发,鼓励学生对话交流,鼓励个性表现,个性张扬,促动自主表现水平的生成与发挥。
不但要让学生欣赏和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而且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理解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教学目的]
认知:通过对意象主义作品的介绍,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意象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意象主义绘画作品,了解意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情感:培养学生欣赏意象主义绘画的准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德育:培养学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重点]
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艺术语言来辨析意象艺术的特征。
[难点]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教学方法手段]
教法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欣赏法、讨论法、集体评价法。
学法选择:小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
课堂组织形式:1、开放式课堂;2、学生互动合作;3、集体展示评价。
[教学准备]
蒙克的《呐喊》、达利《内战的预感》、凡高《星月夜》等意象主义作品;一些节奏分明,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世界名曲;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1分钟)
2、激情引入:(2分钟)
因为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好的作品(通过提问由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但是,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很多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象,有的让人看不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去欣赏?这就是本课要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的课题——“意象艺术”
(翻开课本P18)
3、讲授新课(30分钟)
(一)评价中尝试学习
A、展示蒙克的《呐喊》、达利《内战的预感》、凡高《星月夜》等意象主义作品,并要求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它们的“特征”。
(每一组由一位同学发言,希望出现一些不同意见。
)
老师:好,绝大部分同学都用了同一个形容词“怪异”来概括了它们的特征,为什么很怪异呢?
引导:意象艺术的怪异----人们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
产生不理解和排斥的心理。
意象艺术主要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点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
(老师解释,并大屏幕显示,加深印象)
B、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达的意图来表现。
(P21相关文字处划横线)
(比较《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教皇英诺森十世》的差异)
(二)合作、体验学习
对老师提供的作品实行表演,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品配合)
“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体验作品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请同学分组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本中提供的图例,每小组推一位同学准备发言:①首先,这幅画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让你最感兴趣?②作者想表现什么,这幅面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插介绍作品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谈感受,调节课堂气氛,即时发现讨论中的热点。
)
4、课堂总结(3分钟)
我们初步欣赏了意象艺术,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
这还刚刚是开始,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意象艺术的魅力。
5、布置作业(2分钟)
观察自己身边的艺术形象,说说哪些是属于意象的造型。
6、自我评价(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