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设计(优秀8篇)译读梳理、整体感知篇一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正音: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丘壑(hè)癞虾蟆(há má)藐小(miǎo)项为之强(wèi)(jiāng)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
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⑴解释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童趣》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歌曲,熟悉带有十六分音符及带有附带音符的节奏,并且能够准确的读出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
二、通过演唱,熟悉北京儿歌的风格。
提高学生吐字、咬字的能力。
三、利用拍手游戏、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创编各种拍击动作,提高创编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完整的演唱歌曲二、第四与第五小节之间的衔接,要注意音高的准确性教具准备电子琴、打击乐器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感受歌曲学习歌曲1、随音乐律动2、师生问好1、教师演奏歌曲旋律,学生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2、教师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奏这首乐曲。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每一遍之间不同的情绪。
(表演后提问、并请学生回答)1、教师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请学生模仿。
2、请学生用不同于教师的身体部位来演奏这段节奏。
3、欣赏歌曲。
要求学生记住歌曲的名字。
学生在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可以放松自己,将自己完全的融入到音乐当中来。
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歌曲教学做铺垫。
通过模仿,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对每一次聆听都应该提具体明确的要求。
4、教师板书课题,并且介绍歌曲风格(说唱风格)以及歌曲名称的含义。
5、再次聆听歌曲。
记住前四小节说的歌词是什么。
欣赏后,教师要提问。
并且会要求学生反复的配合肢体语言说出这些歌词。
6、请学生随范唱轻声学唱歌曲(教师注意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问题,采用灵活的方法加以纠正)7、难点:第五小节的第一个音,学生很难唱准。
(前面说的部分一定要固定音高,把音固定在2 上,这样后面的3就容易找了)1、学生边演唱歌曲,边玩打花巴掌的游戏。
(可以改变拍手的节奏,对音乐游戏进行改编)2、部分分学生进行表演。
(注意两人之间的配合及与乐曲节奏之间的配合)经过几次聆听之后,学生对于歌曲已经基本上掌握了。
这就使得接下来的演唱对于学生来讲变的比较容易。
让学生明白,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有音的高低变化。
和歌曲的演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利用游戏法巩固歌曲,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话说童年,拓展延伸篇三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童趣》教案篇四教学目标:表现少年儿童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节奏的`准确课型:唱歌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风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好歌(做手势)。
二、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噢,苏珊娜》。
三、新课教学:1、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答)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生答)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答)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挺有趣的,不是吗?请看······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
师随画面朗诵:春天,小草吐绿、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是最富有生机的季节;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可是小朋友们喜欢,因为他们可以游泳、打水仗了;秋天,那可是丰收的季节,满山的红叶、沉甸甸的果实,透出的是丰收的喜悦;冬天,是雪花的世界,白雪皑皑、银妆素裹,别提有多美了。
板书:四季童趣2、多媒体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学生聆听,感受歌曲总体情绪。
3、学唱曲谱:(1)难点节奏及旋律练习(2)教师范唱旋律,学生轻声跟唱。
(3)学生跟琴模唱旋律,教师在重点处加以引导。
(4)拍手齐唱旋律。
4、歌词学习:(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2)跟录音哼唱歌词;(3)跟琴演唱歌词(前奏休止符拍手表示);(4)有感情地分甲、乙组演唱歌曲(注意力度记号)。
5、表现歌曲:(1)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最好的贴在黑板上);(2)喜欢舞蹈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3)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4)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
(时间均为五分钟)6、各组成果展示。
7、教师小结略过。
《童趣》教案篇五教学目标: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资料:长干里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2、作者、作品介绍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资料: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
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
(字音)⑴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
(停顿)⑴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2、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唳(lì)怡(yí)凹凸(āotū)壑(hè)癞(lài)虾蟆(háma)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a、自由朗读课文;b、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c、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a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c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项(脖子、颈项)果(果真)林(树林)兴(兴趣)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二课时一、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a、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c、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③、阅读第2、3、4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