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9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9(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
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200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
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0(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
文艺书籍:50种科学书籍:80种学习参考书籍:130种(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三、联系实际应用1、让同学选择课前收集的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做一做”13、捉鼠比赛。
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做一做”教学反思:略2021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29页例1、例2,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
初步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按教科书第29页例1所示方块图制成实物或图形,并自制若干计数器供同学使用。
1.复习(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后面数出5个数来。
①73,74,75,76,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29,39,49,____,____,____,____,____。
(2)99是几位数?再添上一个是多少,它是几位数呢?2.导入新课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
3.新课(1)教学例1.先出示一个小木块,要求同学随着教师的小木块的逐个出示,一个一个地进行数数。
当数到10时提问:“十里面有几个一?多少个一是十?”教师把十个小木块换成一个由同样多木块排成的木条。
提问:“能不能十个十个地数数?”随着木条的逐个出示,同学一十、二十……地数数。
数到九十时提问:“它加上一个十是多少?”“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教师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个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然后说明,刚才数数是一个一个地数和十个十个地数,一和十是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今后数一些较大的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用红笔在“十、一”左边板书“百”。
教师把木块一层一层地出示,同学一百、二百……地数数。
数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刚才数了几个一百,是多少?”“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几百?”当数到九百时问:“九百里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层,就是几个一百?是多少呢?”多让一些同学说一说。
教师用红笔在“百”的左边板书“千”,并重述九百再添上一个百就是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语,让同学齐读一遍。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紧挨着的邻居,所以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
(板书:相邻)让同学看教科书第29页例1的插图,要求联想刚才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数过程,回答:“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是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
)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是什么关系?”“那么千和百之间是不是也是十进关系?为什么?”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在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板书:10(即千百十一)\ / \ / \ /10 10 10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表述这个关系,再让同学复述。
教师稍加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①出示计数器,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要求从右至左按顺序回答。
着重认清千在右起第几位,它和哪一位相邻。
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
教师在千位上拨珠,让同学回答其表示实际的数是多少。
②教学例2的(1)。
出示例2的(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拨珠过程要清楚,动作要慢一些。
当数到一百零九时问:“再加上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10个一是多少,这时应该怎样拨珠?”“看一看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所以接下去要数多少?”接下去数到一百二十(教法同上)。
每个同学再拨珠数一遍。
要求数数和拨珠速度一致,一开始可以数得慢一些。
教师巡视,和时给同学协助。
数完的同学可以和教科书第29页例2的(1)图对照一下。
③教学例2的(2)。
出示例2的(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百九十八。
教师先拨珠并让同学数数。
数到一百九十九时,问:“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就是多少?应该怎样拨珠?这时计数器各个数位上的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一百九十九后面的数应该怎样数?”多让几个同学上前面拨珠演示,并数出后面的一个数。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一百,不是向百位进一吗?”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再拨珠数一遍。
教师巡视。
教学完例2后,教师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
那么二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多少?……”4.巩固练习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八中的第1~3题。
(1)“做一做”中的题。
同学独立拨珠数数后,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同学数数情况。
例如:“二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应该怎样数?”“和四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等等。
也可以让同学判断数数中发生的问题,以便加深认识,例如:“接着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九百九十九,对不对?”等等。
对于数数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问。
例如:“谁能不用计数器,任选一题给大家数一下?遇到有困难时,仍可以请计数器帮助。
”(2)做练习八中的第2题。
指名让同学说一说。
(3)数数接力竞赛。
要求按横排数数,每排人数相等,可以拨计数器数。
竞赛开始,教师先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个三位数,每横排第一个同学立即小声地数出它后面的六个数来,并将数的第六个数拨在计数器上;下一位同学看清前一位同学计数器上的数再接着数出六个数……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在计数器上拨出他数的最后一个数。
数得正确且快的一排获胜。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拨在计数器上的数,找出数数中存在的问题,和时协助解决。
5.作业练习八第1题(口头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三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
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
像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
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
(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