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诗词是描写祖国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山水风景的另外三首古诗词。

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生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学会正确读写。

(出示课件2)德鹊蝉“德”:左窄右宽,书写时不要漏掉“心”字上面一横。

“蝉”:左窄右宽,收左让右,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鹊”:左右等宽,横画错落有致。

注意: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不能截然分开,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

2.认识作者。

(出示课件3~5)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以字行,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读出节奏。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6)(板书:《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插图及节奏划分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读准古诗节奏是正确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节奏,正确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但不要过分渲染悲苦气氛,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2.反复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等方式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宿建德江》,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小结出每句诗的意思。

(出示课件7)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4.齐读古诗。

五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

3.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情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诗中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学生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6.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悟其感情)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这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总结,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朗读指导:这首诗写西湖盛夏时节骤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以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七检查回馈,点拨指导1.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一个“忽”字用得十分巧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3)教师: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领悟诗人运用字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9)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八引导朗读,背诵古诗1.教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诗句。

2.教师描绘古诗的情境,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简介,让学生大致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

2.教学中,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且引导学生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目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谁能来背一背?(出示课件11)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思考质疑,解读题目1.齐读课文题目,指名让学生读课文题目。

2.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课文题目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

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沁园春、清平乐)第二部分是词题,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是“夜”;地点是“黄沙道”;事情是“行”)4.指名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体内容,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1.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让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朗读指导: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喜”,因“惊鹊”而喜,因“稻花香”而喜,因忽见“旧时茅店”而喜,等等,要把握感情进行朗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的夜晚中,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2.全班交流,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13)别枝:横斜的树枝。

鸣蝉:蝉儿鸣叫。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见:同“现”,读“xiàn”。

(3)指名让学生说已读懂的句子的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①指名让学生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②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4)试着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出示课件14)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合作探究,反馈交流1.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词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词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词,你能想到什么?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看到了明月、惊鹊;听到了蝉和青蛙的叫声;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板书:看—明月,惊鹊;听—鸣蝉,蛙声;闻—稻花香;想—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山村风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