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自治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解析版)【一、 2018年广西桂林市中考】(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7~18题。
(6分)【甲】《渔家做》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典故,表达了;【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
(毎空1分,共3分)【参考答案】17.(3分)窦宪勒石燕然(1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1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1分)。
【解析】“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
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
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不同。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凡诗歌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文句,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就是“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要注意辨析其中的“用典”是正面的,反面的,还是翻新的。
一、正面用典所谓“正面用典”就是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而不做任何修改。
对正面用典的诗歌句子,只要了解了典故的意义所指,就能够把握其含意乃至诗歌中所寄寓的情感。
如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堂”都运用了典故:朱雀桥、乌衣巷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在这个地方;王谢堂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的宅第。
了解了这些典故,再加上诗歌对“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百姓家”的跨时空描绘,以及斜阳、野草的烘托,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中所寄托的兴亡之叹。
唐朝李商隐《锦瑟》中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其中的诗句便分别采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化鹃”“南海鲛人”“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梦想、追求和思念。
又如杜甫的诗句:“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就化用了《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还有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其中的“春风十里”化用的是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二、反面用典所谓“反面用典”就是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出《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其表达的含意是王孙们不要久留山中。
而“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强调的却是逗留山中(自可留),是反其意而用之。
又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锦书”,本指书写在锦帛上的信。
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于织锦上为《回文璇玑图诗》,而后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面的丈夫的信。
李清照的“锦书”是反其义而用之,指希望丈夫能给自己来信。
“反面用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考生要注意积累那些课本诗歌作品所涉及到的典故含意。
在具体的诗歌鉴赏考题中,命题者会对诗歌中所涉及的较为陌生的典故作出解释,考生只要仔细判断一下,就会明确是不是反面用典。
如宋代罗与之的《商歌》:“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其题目“商歌”的“商”就是用典:“商”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调值,象征萧瑟的秋,所以“商歌”属秋。
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的事情。
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的萧瑟凄凉。
三、翻新用典所谓“翻新用典”就是在典故的含意上更进一步,使之产生出新的一层含意来,借以表情达意。
如宋代陈师道的《寄负山居士》:“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其尾联“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就是翻新用典。
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雪夜访戴”典故的意思是“因访戴而起山阴之兴,兴尽而访戴之念熄”。
而陈师道这首诗翻出了新意:宁可不去访友,而使访友之兴不尽,可以长忆友人,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诚笃的感情,使作者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
18.【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
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18.(3分)答案要点:结合词句内容1分,分析2分。
甲词分析须立足于“委婉曲折”,乙诗分析须立足于“豪迈奔放”。
示例1: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1分),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 (1分),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1分)。
(“委婉曲折”表现: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
)示例2: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1分),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1分),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1分)。
(“豪迈奔放”: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考点解析】鉴赏诗词曲的语言风格类题型和答题技巧诗词曲的语言风格,是指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作者的个人气质、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作者的艺术特色。
鉴赏诗词曲语言风格题,有的直接点出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有的要求指出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1. 古代诗词曲常见语言风格平实自然、含蓄委婉、清新雅致、生动形象、绚丽飘逸、幽默讽刺、婉约细腻、雄浑磅礴、豪迈奔放、脱俗豁达、沉郁、悲壮慷慨等。
2. 题型①这首诗、词、曲XX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词、曲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③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对该诗、词、曲进行赏析。
3. 答题技巧①品味全篇。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词、曲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②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③联系诗、词、曲的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词、曲主旨而空谈语言。
④从多角度入手。
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词曲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 2018年广西贺州市中考】(二)古诗词鉴赏(4分)15.按要求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的一、二两句中以“”和“”来烘托离愁。
可见诗人辞官后心情的。
【答案】15.(1)白日斜天涯痛苦或愁苦。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
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从“白日斜”和“天涯”两词语可以看出是诗人用环境描写来烘托离愁,由此可见诗人辞官后心情的愁苦。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3]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这三章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