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网规划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网规划基本要求


级 设计 双向机 别 车速 动车车
(km/h) 道条数
/ 80,60
≥4
机动车宽 分隔带 (m) 设置
3.75
必须设
道路横断面形式 二幅路
主 Ⅰ 60,50 干 Ⅱ 50,40 路 Ⅲ 40,30
≥4 ≥4 2~4
3.75 3.75 3.50 ~3.75
应设 应设 可设
一、二、三、四幅路 一、二、三幅路 一、二、三幅路
>5 1~5
3~4 4~5
3~5 4~6
<1
5~6
6~8
24
2. 道路面积密度 仅用道路网密度指标还不足以全面衡量城市道路对城市
交通的适应性,因路网密度无法反映同一类道路中由于不同 路线或不同路段当横断面形式(如车行道宽度)不同时的通 行能力(即设施效益)上的差异。道路面积密度是城市各类 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值,其表达式为:
4.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4.2 城市道路的功能及分类分级
4.2.1 城市道路的功能 1.交通设施的功能 2.公共空间功能 3.防灾救灾功能 4.形成城市结构功能
1
交通功能
道路交通 沿路利用
保证通风、日照、采光
城 市 道
公共空间
城市景观 市政工程管线的布置空间

保证消防、救援活动
功 能
防灾救灾
9
主干道 次干道
方格网式路网
放射环式路网
10
11
12
上 海 市 的 “ 三 环 十 射”
13
天津的环路
14
15
阿姆斯特丹的道路网
16
巴黎的道路网
17
自由式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伏,道路结合地形变化 呈不规则形状而形成的。其主要优点是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 然地形,线形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较少,可节约工程 造价,如果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建筑布置、道路工程及创 造城市景观等因素,精心规划,在取得较好交通效果和经济效 果的同时,也能形成生动活泼和丰富的景观效果。缺点在于绕 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此类路网常见 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与丘陵地带的城市,
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常常又组合在一起,即形成混合型,该 结构常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需要逐步形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合理组织分配交通,如中心城区布置(或保留)方格网式结构, 各分区、郊区、城区及外围可用放射环和(或)自由式结构加 以组织。
18
19
20
还有一种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作为纽带 (链),好像脊骨一样联系着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而形成, 常见于组合型城市或呈带状发展的组团式城市,如兰州、深圳 等城市(图4—5)。此种模式组团内交通距离不大,多中心可以 分散交通流;但也易形成狭长的交通走廊,加重纵向交通压力, 因此宜布置两条以上平行的主干路以保证链式路网的畅通。
通的汽车专用道路。快速路应设中央分隔带,在与高速公路、 快速路和主干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形式,与交通量不 大的次干路相交时,可暂时采用平面交叉形式,但应保留修建 立体交叉的可能性。快速路的进出口采用全部控制或部分控制。
在规划布置建筑物时,在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人流、 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必须设置时,应设置辅助道路。
2. 放射环式路网 这种路网的优点是有利于市中心区与各分 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在明确道路功 能上有其优点。缺点是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 中心交通过于集中,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如在小范 围采用放射环式路网,则可能形成许多不规则街坊,交叉口不 易处理,不利于建筑布置。因此此种结构形式适用于大、特大 城市。
次 Ⅰ 50,40 干 Ⅱ 40,30 路 Ⅲ 30,20
支 Ⅰ 40,30
路 Ⅱ 30,20

20
2~4 2~4
2
3.75 3.50 ~3.75
3.50
可设 不设 不设
2
3.50 ~3.75 不设
2
3.50
不设
2
3.50
不设
一、二、三幅路 一幅路 一幅路
一幅路 一幅路 一幅路
8
4.3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 1. 方格网式路网(又称棋盘式道路网)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 的中、小城市。它划分的街道整齐,有利于沿街建筑布置。这 种路网上交通分散,灵活性大。缺点在于道路功能不易明确, 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我国许多大城市的老城区 均是此结构形式。
2)
城市规模与 人口(万人) 大城市 >200
≤200
中等城市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0.4~0.5 0.8~1.2 1.2~1.4 3~4 0.3~0.4 0.8~1.2 1.2~1.4 3~4
1.0~1.2 1.2~1.4 3~4
小城市道路网密度指标表 表4—4
城市人口(万人) 干路
支路
道路网密度 (km/km2)
避难道
防火带
形成城市结构
形成城市用地结构骨架 组成邻1.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的目的:
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更 加有效,更加合理。
2 . 我国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
3
(1)城市快速路: 完全是为机动车辆交通服务的,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
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络,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 部分及集散交通的作用。
(4)支路: 是以服务功能为主的,直接与两侧建筑物、街坊出入口相
接的局部地区道路。
6
3. 城市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的分级主要依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以及道路所 处的地形类别等来进行划分。见表4—2
7
项目
类别 快速路
我国各类各级城市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表4—2
4
(2)城市主干路: 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在
非机动车较多的主干路上应采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的道路 断面形式,如三幅路、四幅路,以减少机动车与非动车的相互 干扰。
主干路上平面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m为宜,道路两侧不 应设置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5
(3)次干路: 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
21
22
4.4 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 1.道路网密度
道路网密度即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根据我国城市道路的分类标准,道路网密度指标按各类道路 分别表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i
Li F
(km/km2)
(4—1)
23
大中城市道路网密度指标表
表4—3
道路网
密度 (km/k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