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题目郑州会展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姓名所在系别工商管理系专业班级10级市场营销(会展经济与管理)学号10082120指导教师日期2013 年 3 月28日目录一郑州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 (3)(一)郑州会展场馆的建设状况 (3)(二)郑州会展举办情况 (3)(三)郑州会展经济发展条件 (3)二郑州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一)缺乏自主品牌展会 (4)(二)郑州市的会展管理体制还比较滞后 (4)(三)郑州市的会展配套设施与服务比较薄弱 (4)(四)会展专业人才与会展行业机构比较缺乏 (4)(五)政府对会展业的指导任重道远 (5)三郑州会展经济发展对策 (5)(一)实施会展品牌战略 (5)(二)健全会展管理体制 (6)(三)完善会展基础设施 (6)(四)强化人才教育培养 (6)(五)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7)参考文献 (8)郑州会展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10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刘笑瑞指导老师严秋菊摘要: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经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总规模保持近20%的年增长速度。
2005年10月,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为标志,郑州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全国大型流动展荟萃郑州,自主品牌展会迅速成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会展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中部会展之都的地位。
凭借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依托国内一流的会展硬件设施,郑州会展业一年一大步,步步高攀,势头迅猛。
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需要规范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关键词:郑州会展经济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所谓会展,用专业术语表示,即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
2000年来,我国会展业已经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总规模保持近20%的年增长速度。
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虽起步较晚,但作为“中部会展之都”羽翼渐丰在场次、规模和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郑州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都使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必须在政府、民间行业协会、注重会展的品牌化运作以及增强企业后劲等方面下功夫。
一、郑州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为标志,郑州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大型流动展荟萃郑州,自主品牌展会迅速成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会展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中部会展之都的地位(一)郑州会展场馆建设状况会展场馆设施先进,在国内会展场馆中位居前列,郑州现有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两大专业会展场馆,全市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8.9万平方米,室外可供展览面积7.4万平方米,硬件设施水平居全国前十名。
目前, 郑州市展会的举办多集中在该两大展馆,一些行业的展会也有在科技馆、宾馆批发市场中举办的。
(二)郑州会展举办情况2005年以来,郑州市会展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年均递增幅度超过20%,已成为全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
2005-2011年,全市共举办展会625个,展览总面积753.4万平方米。
其中,展览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大型展会56个,展览面积1~ 3万平方米以上的中型展会131个。
(三)郑州会展经济发展的条件会展经济要从当地产业优势、行业资源、市场基础、消费需求及发展趋势来定位,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郑州市地处中原,背靠黄河,怀揽中岳嵩山,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商城,中原文化底蕴丰厚、内涵深邃。
郑州市政府也在以建城三千六百年为宣传点为我们的古都做宣传,但迄今为止,中原没有一个以文化展示交流或者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博览会。
我们即可以开发文化会展,也可以把五千年古老文化丰厚的底蕴与“河南省经贸洽谈会”、“郑交会”相结合。
河南还是农业大省,除了糖酒等一些常规的项目,郑州还没有举办起一个有建树的农业博览会。
郑州地处中原,可打内贸牌或者物流牌、旅游牌、姓氏寻根牌及武术牌。
从政府的角度看,除了加大扶持力度外,会展发展还要做好发展定位、规划、协调等相关问题。
二、郑州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缺乏自主品牌展会一个城市会展业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它的合适定位和突出特色。
长期以来,郑州作为承接全国流动展的集聚高地,城市会展特色一直不甚明确突出。
虽然郑州及周边城市产业优势明显,但与之配合的展览会尤其是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展览会却寥寥无几。
郑州作为国内商贸与流通的重要城市,商贸类展览会,如郑州商品交易会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有力的宣传推广。
(二)郑州市的会展管理体制还比较滞后政府对会展管理大包大揽,行政管理色彩浓重。
目前,郑州市的会展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以及会展活动的举办,基本上都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持下进行的,会展活动的接待和服务工作也是由政府安排的。
郑州现有的会展公司只能参与一些展馆的布置等工作,未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政府在会展经济的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行政管理现象,行政管理色彩浓重。
很多管理方式和方法都未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会展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形势的需要。
(三)郑州市的会展配套设施与服务比较薄弱郑州市会展活动的旅游设施与服务还没有配套跟上。
会展业和旅游业都属于第三产业,二者的产业关联性较强。
调查发现,一个国家或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旅游饭店数量和档次,以及饭店的配套设施与服务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和制约该国或该城市会展业的发展。
郑州市旅游资源的数量虽然不少,但真正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较少。
不利于展会期间旅游活动的安排。
会展活动的举办,需要足够数量的酒店接待参展人员的住宿和餐饮。
郑州市现有的饭店虽然数量不少,但三星级以上的饭店较少,饭店的整体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不高(四)会展专业人才与会展行业机构比较缺乏目前郑州市从事会展管理、会展营销、会展服务等方面的各类从业人员人数虽然很多,但是能够真正熟练掌握英语等外国语言,精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了解和熟悉会展行业的国际惯例,懂得会展管理、会展的组织和协调、会展的营销策划等富有会展实际操作能力的会展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政府充分发挥会展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政府的宏观监管下,由会展行业协会协同政府对会展业进行微观管理,开展行业自律工作。
但目前,郑州市的会展行业协会等行业机构和组织较少。
少有的会展行业协会也未能真正发挥行业协调和微观管理作用。
(五)政府对会展业的指导任重道远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对于城市会展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各城市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财政支持的资金方面。
郑州市政府如何跳出资金扶持的“政策怪圈”,进一步加强对本地会展业的正确指导和引导任重而道远。
这无疑是对市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验。
三、郑州会展经济发展对策郑州会展业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彻底解决,而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对国外会展业开放市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全面开放,许多国外展览公司将陆续进入我国市场,我省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会展业的发展。
(一)实施会展品牌战略1.借助外力,内引外联,积极引进全国巡回展郑州要继续积极引进全国巡回展。
政府要积极引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者有发展潜力的巡回展,应作为加快郑州展览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
引进的原则应考虑郑州产业特点,项目应具有高水平和国际性,以利于郑州会展名城的打造。
引进的重点应分布在汽车、食品、纺织服装、体育和旅游用品等消费类展会;符合郑州产业发展方向的农产品、农业机械交通设备、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物流和等行业。
2.立足自身,扎根郑州,大力培植本土品牌展会立足郑州、面向中部、走向全国,积极发展品牌展会,充分利用来展和外展两个市场,使自办展与两种资源相互融合,孕育一批具有专业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会,力争每年培育出1-2个市场前景好,高质量、高效益的品牌展会。
在宣传推介、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优惠,争取到2015年培育形成8-10个有规模、有影响、专业化的品牌展览,树立品牌意识,切实实施会展品牌战略,着力培养自有展会品牌。
要充分发挥“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巩固已有品牌展会,对已举办多届的重点展会,要不断提升组办机构市场能力,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丰富内涵,提升人气,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重视各区县的会展活动举办,培育包括节庆、赛事、演出等多种形式特色鲜明的品牌展会项目。
凭借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少林寺在全球武术界的影响力举办国际性武术大赛,丰富“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拜祖大典”,举办全球炎黄文化论坛。
(二)健全会展管理体制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发展政策,促进会展业和其所涉及部门的协调发展,对会展经营秩序和会展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政府对会展业应主要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公共财政的方式来进行宏观调节。
政府将打破部门分割,优化行政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政府会展服务体系,制定区域会展经济的产业发展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诚信的、有法律法规保障的政策、市场和服务环境,加速优化会展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同时,加快郑州市会展行业协会组建工作,规范、引导会展业健康发展。
加速建设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形成健康、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三)完善会展基础设施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的建立,实现了展览面积15万、标准展位7000个的国际一流场馆的规划建设目标。
同时,将中原博览中心的改扩建工程纳入计划,完善对各个区县的场馆建设规划的布局。
全市要完善会展场馆周边的配套服务功能,加强交通、通信、酒店、餐饮和娱乐配套服务设施。
抓紧规划远期会展基础设施,在进行新会展场馆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会展业发展迅速的特点,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功能合理,有效结合实用性和观赏性,对场馆及周边设施规划用地给予前瞻性的考虑,为城市会展业发展留足场馆扩张及基础设施配套的发展空间(四)强化人才教育培养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是要充分利用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扶持高等院校的会展、旅游、策划、营销、广告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重点支持集会展研究、教育、培训、交流于一体的专业培养会展人才的大专院校,采取切实措施进行师资教材资金等扶持,支持会展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鼓励“开放式办学”和“合作办学”,保证院校会展人才教育和培养不脱离实际,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国际化的会展专业高、中级人才,加速会展及相关行业人才的储备和使用,为我市会展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条途径是建立健全我市的会展职业人才培训机制,组织经常性会展职业培训,开展会展人才引进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不断壮大会展职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