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教学设计

学写游记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厚镇初中周美妮
【学情分析】
游记类作品将山川风情写于笔下,将美景定格于文字中,用风景传达风景的情韵,抒发个人的感悟。

然而,有不少学生出游时也为所观之景而激动,动笔写时,就像记流水账一样,让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

因此,如何来写游记类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

【写作目标】
1.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作;
2.能够寓情于景,融理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出真情实感。

难点:
体会寓情于景,融理于景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法、赏析借鉴法、自我评价法
学法:
讨论法
品味、交流、练习法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游记,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游记。

二、病文简析
1、多媒体出示学生习作《游鸿鹤谷》。

游鸿鹤谷
一直以来,听村里的大人和孩子都提起鸿鹤谷,那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于是我就想亲眼目睹她的芳容。

终于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我约上好友,欣然前往。

一路上,我激动得就像一只小兔子,上蹿下跳,不能自已。

直到看见一只洁白无瑕的鹤展翅欲飞,丹顶在夕阳的余晖中也熠熠生辉,我不禁吟起了“丹砂作顶耀朝日,白玉为羽明衣裳”。

此刻,朋友拿起手机,拍下最美的一刻。

于是,我们便沿着鸿鹤大道继续前行,两边银杏树林立,树下五颜六色的花儿,翠绿翠绿的草儿,互相衬托,错落有致,蜜蜂蝴蝶也“嗡嗡”的闹着,前来瞅热闹。

听朋友说,美景还在前面。

我们顾不上再此长时间停留,就匆匆而去。

在鸿鹤谷的正中间,有一个玻璃房,那是南方植物馆,里面栽培着成千上万种花草树木,有好多都是我没有见过的。

出于好奇,我一一拍下来,好好欣赏。

我们出来后,去了鸿鹤湖。

远远地就望见一只展翅高飞,另一只把头缩在翅膀里,显得很是悠闲!沿着小路,来到湖边,一眼就看见湖里上百只的小蝌蚪游来游去,或许是我们的脚步声吓着了这一群小精灵,一只只都躲得远远的。

湖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可这“荷塘月色”,隽永有力!
现在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目睹了鸿鹤仙姑的芳容,原来你是这样美!
2、学生读这篇游记,小组讨论,并进行点评。

3、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以总结。

4、技法点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好一篇游记,要具备“一”:一种顺序,一片美景,一种情感。

三、描绘一片美景
1、走进名家作品:朱自清《春》选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虚实结合增添了景物的情趣)。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写景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
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调动各种感官使所写景物丰满真实,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动静结合使景物描写妙趣横生)
2、提问: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
3、技法点拨:
按顺序抓特点(色彩、形状、大小、数量等)
细描绘多角度
善联想有动静
巧修辞融情感
四、再现自然美景
1、教师出示自己所拍摄到的鸿鹤谷景物图片,引导学生学出以及喜欢的图片来描写。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选出学生写作的片段来进行展示并点评、修改。

教师补充: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题材广泛,凡游览过程中的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内容。

多媒体补充相关资料:
鸿鹤谷不见鸿鹤,何人以鸿鹤名之?变稠水为清水者,水保人也,名之者,光武帝刘秀也。

光武为莽贼所追,来此谷中,惶惶然不辨东西南北,惶恐中见大鸟翩然,盘桓于头顶,南向而折东。

光武心领而神会,从侯镇往石鼓山。

鼓声訇然,勤王兵尽起,英主中兴焉。

出自王晓飞《鸿鹤谷游记》
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多媒体展示《小石潭记》片段: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提问:
(1)作者在本段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
师生归纳:本段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技法点拨:对于情与景的处理,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借景抒情;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即寓情于景。

六、写作训练
我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

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有过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与遐想。

请选择一出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

不少于600字。

点拨:1、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写提纲。

2、回想游览时最深的印象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的取舍与叙述的详略。

3、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适当插入对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的习作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点评,认识到这篇作文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容单一,缺少文化底蕴;二是景物描写不够细致生动;三是未能真正做到融情于景。

在点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通过分析经典篇章《春》,使学生进一步探究体会写景的方法。

关于鸿鹤谷照片的展示,一方面是我们班学生都到过鸿鹤谷,比较熟悉这里的景色;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就源于我们的生活,引发他们的回忆与想象。

看图写景意在训练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方法学以致用。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同学的片段训练,在班上与大家交流、修改,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应用一定的描写方法的重要性。

当然,为了追求《学写游记》写作训练的完整性,对于融情于景的运用,只流于形式,未能进行写作实践的训练。

再就是游记的顺序我没有展开来训练,是因为这一点学生在学习第五单元的课文是已经理解得很清楚,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写作没有多大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