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六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 影响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影 响
(一) 庆历兴学
(二) 熙宁兴学
(三) 崇宁兴学
(一)庆历兴学
(一)庆历兴学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 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 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监生的来源
❖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 择其优秀者送入国子监;
❖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 生;
❖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 弟;
❖ 例监 :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 许其子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三)清代的中央官学
❖ 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设置管 理监事大臣;实行分斋教学。
书院今朝风彩依然
古韵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
宋楚瑜和台湾同胞赞叹书院文化的魅力
宋楚瑜在参观后发表的感言中说:今天楚瑜很荣 幸到仰慕已久的岳麓书院来一了心愿,瞻仰前贤, 同时不仅能通古今之辩,也希望能够给楚瑜一个读 书人的基本鼓励,那就是“读书通万卷”的道理不 仅是神交古人,更重要是能够胸怀天下。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1035年被范仲淹任 命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又任湖州主教。他在苏湖两地 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之学风,重经义及时务, 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 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设治兵、治 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学生主修一科、 副修一科,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一、宋初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大唐碑
茅山书院
返回
二、书院产生的原因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3、私人讲学的传统 4、佛教禅林的影响
三、北宋以后书院的发展
❖ (一)朱熹与南宋书院的发达 ❖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 1179年 ,朱熹下令修复白鹿洞书院。次年修
2、教学制度——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 3、考勤制度——设“勘合簿”和“出恭入敬
牌”。
教官编制和分工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
博士 、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典簿,管理文书和钱粮出纳 典籍,管理书库和书籍 掌撰,管理师生伙食。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 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 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 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 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 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 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 觉罗学:专为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子弟办的学校; ❖ 旗学:为八旗子弟(满族人)所办学校的总
称; ❖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雍正六年(1728年)初设俄罗斯文馆,教俄国 留学生学习汉文,满文和经史典籍,后又于乾 隆六年(1741年)设俄罗斯学堂,教满汉贵族 子弟学习俄文。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 制度的先声。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 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 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 校。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 上舍: 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省试法” 考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
殿试,下等者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评价?
(三)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宋 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了太学的名额。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王安石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 的等级。
Hale Waihona Puke ❖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 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 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 内舍: 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 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复后,朱熹亲自掌教,制定了著名的《白鹿 洞书院揭示》,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 一个纲领性学规 ❖ 1194年,朱熹又对岳麓书院进行了修复和扩 建,也亲自讲学,学生达千余人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东林书院
(1)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
(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 争紧密结合起来。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元代的国子学和教育行政机构 (二)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三)清代的中央官学
(一)元代的国子学
1、国子学中采用“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 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子学。有利于督促 学生平时的学习。
(二)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1、教师和学生 (1)教官分工的精密化。 (2)学生来源的多样化
(二)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1、由政府任命书院教师。 2、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毕业后的去向。 3、设置书院学田以控制书院经济命脉。
(四)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
1、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措施
(1)控制书院的设立。 (2)控制书院的师长的选聘权 (3)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2、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