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黄 壤 分 布 、 面 积 及 特 点
漂洗黄壤
面积仅1.97万公顷,占 万公顷, 面积仅 万公顷 黄壤总面积的0.4%, %,大 黄壤总面积的 %,大 部分为非耕地。 部分为非耕地。 占95.6% %
成土母质为第四系更新统沉积物,质地粘重滞水,它主要 质地粘重滞水, 分布于盆西台地或高阶地。 分布于盆西台地或高阶地。 土壤发生白膳化,铁、锰还原性淋失,形成漂洗层(E)。 锰还原性淋失, 漂洗层( 大部分白膳泥耕地现已改造培育为水稻土(白膳泥田)。 大部分白膳泥耕地现已改造培育为水稻土(白膳泥田)。
紫色土及其分布
紫色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一般: 土体构型: 一般: A-AC-C 平缓地段: 平缓地段:A-B-C
紫色土分布、 紫色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全省紫色土面积为911.33 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18.4%。耕种紫色土面积 18.4% 为406.09万公顷,占紫色 土总面积的44.6%,占全 省耕地土壤的36.4%,仅 省耕地土壤的36.4%, 36.4 次于水稻土而居第二位。
占10% %
占90%
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内、 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内、以四川 盆地和川东平行岭谷最为集中
四川紫色土的母质主 要为侏罗系和白垩系紫色 岩层,以泥(页)岩和砂 岩为主,一般都含有数量 不等的碳酸钙。
紫色土分布、 紫色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四川是我国紫色土分 布最集中的地区,全省紫 色土面积为911.33万公顷, 占土壤总面积的18.4%。 耕种紫色土面积为406.09 万公顷,占紫色土总面积 的44.6%,占全省耕地土 壤的36.4%,是全省仅次 于水稻土而居第二位的耕 地土壤。
渗育水稻土
漂洗水稻土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脱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水稻土分布、 水稻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淹育水稻土
渗育水稻土
漂洗水稻土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脱育水稻土
面积为38.00万公顷,占水稻土 万公顷, 面积为 万公顷 面积的8.3%,分布在丘陵槽谷、 %,分布在丘陵槽谷 面积的 %,分布在丘陵槽谷、 台地和河谷平坝的低洼地, 台地和河谷平坝的低洼地,地 下水位高。 下水位高。 A-Ap-G或A-(Ap)或 G
黄 壤 分 布 、 面 积 及 特 点
黄壤性土
面积为110.12万公顷, 面积为 万公顷, 万公顷 占黄壤总面积的24.4%, 占黄壤总面积的 %, 其中耕地面积37.80万公 其中耕地面积 万公 占黄壤耕地的37%。 顷,占黄壤耕地的 %。 占95.6% %
它主要分布在四川盆边山地,母质有砂岩、页岩和花岗岩等的风化物。 它主要分布在四川盆边山地,母质有砂岩、页岩和花岗岩等的风化物。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土纲:8个,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初育土、 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初育土、 土纲:
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高山土。 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高山土。
土类:25 个 , 赤红壤 、 红壤 、 黄壤 、 黄棕壤 、 黄褐 土类 : 25个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黄棕壤、
的紫色岩母质形成的初育 土。四川紫色土的母质主
要是侏罗系和白垩系紫色 岩层,以泥(页)岩和砂 岩为主,大多为钙质胶结, 一般都含有数量不等的碳 酸钙。
是四川省棉花,蚕桑的主产地,宜种花生、豆类等
水稻土及其分布
水稻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水稻土中的鳝血斑块
水稻土分布、 水稻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水稻土是四川省最主 要的耕地土壤类型, 面积为460.10 460.10万公顷, 460.10 占耕地土壤总面积的 41.3%。 占0.15% %
渗育水稻土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黄壤及其分布
黄壤的景观及剖面
土体构型: 土体构型: A0-A-B-C型 型
黄 壤 分 布 、 面 积 及 特 点
占95.6% %
面积为452.17万公 万公 面积为 顷,占土壤总面积 %,耕种黄 的9.13%,耕种黄 %, 壤面积为103.26万 壤面积为 万 公顷, 公顷,占全省耕地 土壤的9.3%, %,居 土壤的 %,居 第三位。 第三位。
土、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燥红土、褐土、 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燥红土、褐土、 紫色土、石灰( 紫色土、石灰(岩)土、新积土、风沙土、粗骨土、 新积土、风沙土、粗骨土、 石质土、潮土、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 石质土、潮土、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泥 炭土、水稻土、亚高山草甸土、 炭土、水稻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 寒漠土。 寒漠土。
面积(万公顷) 面积(万公顷)
911.33 460.10 452.17 120.62 181.93 207.43 370.16 479.68 1228.94 79.94 33.26
与土壤总面积之比(%) 与土壤总面积之比(%)
18.40 9.29 9.13 2.44 3.70 5.67 7.47 9.69 24.82 1.61 0.67
四川土壤的主要形成特点
(1)母质起着突出的作用(紫色岩); 母质起着突出的作用(紫色岩) (2)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特别 重要的作用(水稻土) 重要的作用(水稻土); (3)土壤形成条件多样性,造成成土 土壤形成条件多样性, 过程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 (4)东、西部土壤明显分异。 西部土壤明显分异。
黄 壤 分 布 、 面 积 及 特 点
黄壤(亚类) 黄壤(亚类)
面积为340.08万公顷, 万公顷, 面积为 万公顷 占黄壤总面积的75%, 占黄壤总面积的 %, 其中耕地面积65.14万 其中耕地面积 万 公顷, 公顷,占黄壤耕地的 63%。 %。
占95.6% %
按其成土母质,黄壤可分为: ,占50%; (1)砂岩和页岩(或泥岩)风化物发育的黄壤,称砂泥黄土,占50%; 砂岩和页岩(或泥岩)风化物发育的黄壤, (2)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黄壤,称矿子黄泥土,占35%;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黄壤, ,占35%; (3)第四系更新统沉积物发育的黄壤,称老冲积黄泥土,占15%。 第四系更新统沉积物发育的黄壤, ,占15%。
母质或起源土壤:
冲积母质和潮土占14% 14% 14 紫色土占66% 66% 66 黄壤占17% 17% 17 红壤占1% 1 其他母质占2% 2 占3% %
近97% %
水稻土分布、 水稻土分布、面积及特点淹育水源自土渗育水稻土漂洗水稻土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脱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水稻土分布、 水稻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面积40.79万公顷,占水稻土 万公顷, 面积 万公顷 面积的8.9%,分布于丘陵和 %,分布 面积的 %,分布于丘陵和 低山坡地,多为望天田。 低山坡地,多为望天田。 A-Ap-C或A-(Ap)-C 或
淹育水稻土
渗育水稻土
漂洗水稻土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脱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水稻土分布、 水稻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淹育水稻土
面积88.75万公 面积 万公 顷,占水稻土 面积的19.3%。 面积的 %。 主要分布在丘 主要分布在丘 陵槽谷平坝和 河谷平原受季 节性地下水浸 节性地下水浸 的部位, 润的部位,部 分为具有季节 性滞水的台地, 性滞水的台地, 种稻历史悠久。 种稻历史悠久。
A-Ap-(P)-W-(G)C
亚类:63个 亚类:63个。 土属:137个 土属:137个。
在四川省的土地总面积中,除去江河水面、裸岩和 冰川雪地等的土壤 土壤后,其总面积为4952.08 4952.08万公顷,占 土壤 4952.08 87.3%。
主要土类
紫色土 水稻土 黄壤 红壤、 红壤、赤红壤和燥红土 石灰( 石灰(岩)土 黄棕壤和黄褐土 棕壤和褐土 暗棕壤和棕色针叶林土 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 沼泽土和泥炭土 潮土和新积土
紫色土是由特殊性质
中性紫色土: 中性紫色土:
面积279.28万公顷,占紫色土总面积的31%。 面积279.28万公顷,占紫色土总面积的31%。 279.28万公顷 31 具有明显的淋溶脱钙特征,不含或仅含少量碳酸钙, 不含或仅含少量碳酸钙, 不含或仅含少量碳酸钙 pH6.5~7.5; pH6.5~7.5; 质地大多比较适中,一般肥力较高; 质地大多比较适中,一般肥力较高; 作物宜种度广,盛产甘蔗,柑桔的主要产地之一。
潜育水稻土
水稻土分布、 水稻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淹育水稻土
渗育水稻土
漂洗水稻土
面积为4.81万 万 面积为 公顷, 公顷,仅占水 稻土面积的1 稻土面积的 %左右 A-Ap-GW- G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脱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水稻土分布、 水稻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淹育水稻土
面积为8.64万 万 面积为 公顷,占水稻 公顷, 土面积的1.9 土面积的 %,群众习称 %,群众习称 白鳝泥田。 白鳝泥田。 漂洗水稻土 主要分步在台 地和丘陵坡麓 平缓的地段, 平缓的地段, 以及河谷平原 的高阶地, 的高阶地,由 土体上层滞水 引起的还原离 脱育水稻土 铁离猛作用所 形成。 形成。 A-Ap-(P)-E-C
自然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的次生林,加上所处地形较陡, 自然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的次生林,加上所处地形较陡,水土流 失较重,土壤剖面发育较弱, 层分化不甚明显 层分化不甚明显。 失较重,土壤剖面发育较弱,B层分化不甚明显。
红壤、赤红壤和燥红土 及其分布
红壤的景观及剖面
土体构型: 土体构型:A0 - A-B-C(Cpl)
要是侏罗系和白垩系紫色 岩层,以泥(页)岩和砂 岩为主,大多为钙质胶结, 一般都含有数量不等的碳 酸钙。
紫色土分布、 紫色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四川是我国紫色土分 布最集中的地区,全省紫 色土面积为911.33万公顷, 占土壤总面积的18.4%。 耕种紫色土面积为406.09 万公顷,占紫色土总面积 的44.6%,占全省耕地土 壤的36.4%,是全省仅次 于水稻土而居第二位的耕 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