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堂号的来源与意义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
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
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李四光祖家被称为“立本堂李家”等等。
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
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
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
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
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
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青、兖、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
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
刘姓的堂号“蒲编堂”,典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家居涿县,幼年丧父,贫苦无依,和母亲一起织席卖草鞋为生。
起事后,常被政敌蔑称为“织席贩屦小儿”。
刘备称帝后,常思其母编织蒲席之苦,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以富贵还乡为“昼锦”。
韩琦以“昼锦”为堂号,绝非小人得志后的矜夸炫耀;而另有深意——把“昼锦堂”诗刻于石上,以告戒自己和后人:夸耀名誉地位,是一种令人菲薄的陋行;而应当把功业荣华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儆戒。
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一文中,对此论说甚详。
孙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映雪夜读的典故。
孙康自幼笃志好学,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夜读,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读。
由于勤奋攻读,学富五车,官拜御史大夫。
孙姓后人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
郑姓的“著经堂”,是赞颂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
郑玄潜心著述,聚徒讲学,融会贯通,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博陵(河北安平)崔姓的堂号为“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元、熟知。
近代许多政客、名人迁居天津,他们在天津购买私人住房时往往用“堂号”,却不用本人姓名。
例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以“树德堂袁”的名义买下河北区元纬路和地纬路之间20多亩土地,建起规模宏大的袁氏花园公馆。
1912年,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黎元洪在旧英租界盛茂路(今河北路),以“大德堂黎”的名义,购买土地,建造高级住宅。
1927年,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以“宝墨堂徐”的名义,购地15亩,建起8所住宅。
吉鸿昌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0年以“有余堂”的名义购置的。
宋哲元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2年以“明德堂”的名义购置的。
张自忠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6年以“安庆堂”的名义购置的。
张学良将军的胞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
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
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
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
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
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
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
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
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
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
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
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
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
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
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
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
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
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
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
晋代陶渊明因不肯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
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
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
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
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
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
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
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
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
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
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
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
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
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
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
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19、上谷堂:成、侯、冠、荣。
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
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
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
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
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
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36、彭城堂:金、刘、钱。
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
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
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
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
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
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
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
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
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
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58、护国堂:逢、边、戴、稽。
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
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
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瑜堂:符、云、诸葛。
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
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
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
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
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
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丘县地。
80、濮阳堂:爰。
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五、中国各姓氏堂号01 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