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5.1钙磷镁代谢异常及其检测
15.1钙磷镁代谢异常及其检测
E.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IFCC推荐的决 定性方法
2.血清游离(离子)钙测定 A.生物学法 B.透析法 C.超滤法 D.金属指示剂法 E.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
谢 谢!
表1. 钙、磷、镁在人体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钙
磷
镁
主要存在 形式
A.骨钙(不溶):羟磷灰石,无定形磷酸钙。 B.体液钙(可溶):
a.不扩散钙:与蛋白质结合; b.可扩散钙: 游离钙;难解离钙-乳酸钙、
柠檬酸钙;
磷酸钙、羟磷灰石 (骨); 磷酸根(H2PO4-血)
磷酸镁及碳酸 镁(血)
钙磷乘积
血钙与血磷的关系(mg/dl): [Ca2+]×[P]=35~40;
表3. 钙、磷、镁的吸收与排泄
钙
磷
镁
吸收
1.需要量:成人每天需600mg; 2.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小肠上段 3.主动吸收,被动吸收
影响吸收的 A.1,25-(OH)2VitD3。 因素 B.溶解态的Ca2+:易吸收 a.(pH下降)易吸收; b.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 c.胃酸缺乏使钙吸收降低。 C.与需要量有关:婴幼儿、孕妇、乳母、 老年人。
②肾对钙的重吸收增加 ②磷酸盐摄入过多
②排镁过少
③肠道对钙吸收增强
③细胞内磷酸盐大量转 运出
③内分泌紊乱
④骨的吸收增加
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 进和PTH过度分泌
表5. 低钙、低磷、低镁血症
异常
低钙血症 (hypocalcemia)
低磷血症
低镁血症
定义 血钙<2.25mmol/l
血清无机磷<0.81mmol/l 血镁<0.75mmol/l
b.甲基麝香草酚蓝法
E.黄嘌呤氧化酶法 常规方法
WHO推荐的
E.酶法
c.偶氮胂Ⅲ法
F.CV—多元络合超微量测定法
F.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参考 方法
C.火焰光度法
G.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决定性方 G.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等 决
法
定性方法
D.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考方法
IFCC推荐的参
H.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
D.食物中的Ca/P:最适1.5-2:1 E.不溶性的钙盐:磷酸盐、草酸、植酸
难吸收
排泄 肠道80%;肾脏20% (受调节)
1.需要量: 12mg/kg/d
2. 吸收部位:小肠、空肠 3. 吸收形式:H2PO4-
主要在回肠 主动转运
A.pH-酸性条件 B.不溶性盐(Ca2+,Mg2+, Al2+,Fe2+) C.食物中的钙量
肾脏-70% (受调节); 肠道-30%
消化道;肾 (主要)
表4. 高钙、高磷、高镁血症
异常
高钙血症 (Hypercalcemia)
高磷血症
高镁血症
定义 血钙>2.75mmol/l
血清无机磷>1.45mmol/l 血镁>1.10mmol/l
常见 ①钙溢出进入细胞外液 ①肾排磷能力下降
病因
① 镁摄入过多
钙磷镁代谢异常及其检测
人体内钙的存在状态
人体中钙的 存在状态
羟磷灰石结晶 骨盐
无定形磷酸钙沉淀
不扩散钙:与蛋白质结合
体液钙
游离Ca2+
可扩散钙 复合钙(难解离
化合物)
乳酸钙、柠檬酸钙等
图1. 血浆钙的平衡与测定方法。 钙可在三种生理化学池之间转变:
(1)游离钙、(2)蛋白结合钙、和(3)无机和有机阴离子复合钙。 测定总钙的方法测得的钙包括了三个池,而测定游离钙的方法只能用于该池。
常 见 病 ①低清蛋白血症:血清总
因
钙降低
①磷向细胞内转移
原因:消化道丢失
②慢性肾功能衰竭
②肾磷酸盐阈值降低 肾脏丢失镁
③甲状旁腺功能减,PTH ③肠道磷酸盐的吸收
分泌不足
减少
④维生素D缺乏 ⑤电解质代谢紊乱
④细胞外磷酸盐丢失
内分泌紊乱
主要表现:神经和 精神与行动的异常
血清钙的测定
血清磷测定
血清镁测定
50
40 10
2.15~2.57 (1mmol/L=4mg/dl)
磷 (占总量的百分比)
55
镁 (占总量的百分比)
55
10 35
0.81~1.45 (1mmol/L=3.1mg/dl)
30 15 0.7~0.99
图2. 人体血钙平衡与调节: 实线箭头和绿色的箭头指示升高血浆钙水平的效应;
虚线箭头指示负性效应,致使血钙降低。
>40:钙和磷以骨盐形式沉积于骨, <35:骨盐溶解,妨碍骨的钙化
分布:
99
骨和齿
85
55
(%)
软组织
(%)
15
45
细胞外: (%)
<0.2
<0.1
1
总浓度
25
mmol/L
19.4
1
续表2. 血浆中钙、磷、镁的状况
血钙形式:
游离 (离子化)
% 蛋白结合 %
复合物 %
总浓度 mmol/L
钙 (占总量的百分比)
1.血清总钙(TCa2+)的测定
A.磷钼酸还原法 我国推荐的常 A.比色法 我国推荐MTB法(镁试剂
规方法
盒法)作为常规方法
A.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 法)
B.非还原法
B.荧光法
B.比色法
C.染料结合法
C.离子层析法
a.邻甲酚酞络合酮法 荐的常规方法
WHO和我国推
D.紫外分光光度法
D.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