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特性探讨特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特性探讨摘要:特殊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无论哪种地基处理技术和手段,都需要处理之后细致检测地基处理质量。
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员技能水平与专业知识,注重研究传统勘察技术之间的结合与新勘查技术的创新,严格执行相关的建设程序与制度,有效地进行勘察工程。
达到特殊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的最佳效果,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特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实践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 A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不仅有岩体坚硬、致密且稳定性好的地质条件,也有复杂多变的特殊地质条件。
如黄土地区:黄土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使其具有一定的湿陷性,再加上黄土下部土质多含碎石之类,使得在该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难度比其他土质类型要大。
软土地区:软土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
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工作包括:搜集与整理工程所在地区的气温、冻土层深度、地温、降雨量等气候状况;分析工程所在地土质构成和下伏土层的分布区域、土层性质以及形成原因等;分析当地地下水类;细致研究当地植被生长状况等。
1 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野外勘探工作方面在对复杂的地形地质岩土做勘察时,都要求在短时期内完成较重的任务,而且它的突击性也特别强。
所以这要求勘探工作者在勘探前就要制定出周密的计划,为完成工作做好准备。
实际的岩土工程勘探工作中,常常因为对勘探区地层、建筑物结构与功能等情况的了解不明确,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勘探点间距与深度勘探点间距方面,依据规范要求,对于复杂的地基情况应加密勘探点,不能因时间、金钱等因素坚持采用原勘探方案,为以后工程埋下隐患。
但是有的勘探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按照之前大纲执行;现场编录人员办事不细心、随机应变性差,造成相邻两勘探点之间地层相差过大甚至悬殊;还有,没有对勘探区的岩土特性进行充分了解,随便依据某一地基等级就进行勘探,而对采集的岩土在室内进行试样分析时,常发现湿陷性土、盐渍土等特殊性岩土,造成地基等级因此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勘探点间距不合理。
勘探深度方面,一般而言5至6层的砖混结构住宅,孔深15m即可满足勘探要求,如果存在软土层的情况,15m深度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相对的,在有碎石土地区一般的2至3层建筑物,如果也盲目依据15m深勘探,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
(2)原位测试原位测试应依据规范严格进行,如不规范调零将出现数据采集不准的状况;特别是在地温和气温相差比较大的夏、冬季节,触探指标相差更加明显;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孔深与杆长的校正常不符合规定,在孔底有残留与缩径的情况下,标贯器没有落至测试位置的情况常常不能及时发现,导致标贯击数失真严重等。
(3)地下水位测量及试样采取在地下水位测量的实际施工作中,在量测钻孔水位时,忽视周围是否有滋出地下水的陡壁和抽水井等情况,造成地下水位的测量非常不准,从而给工程施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试样采集时未按照规范要求严格进行,从而出现原状样密封不到位、数量不够、高度不足等情况,导致含水量的散失。
1.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方面的问题(1)地基均匀性评价目前,对于高层建筑的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有特定的规定进行参考,但是对于一般性的建筑物却没有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因此,有一部分单位就按照高层建筑的地基性评价方法进行对一般建筑物的评价,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合理,现在急需要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质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地的评价方法;( 2) 地震的效应问题。
在对砂土或者饱和粉土做液化初判时,对于地下水位的选择应该以设计基准内的年均最高水位为准,近期内年最高的水位也可用,但是很多单位却用在勘探时测出的水位,这显得非常不合理;( 3)关于地基的承载力的特征值确定和一些基础方案的选择。
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地质条件也表现出复杂多变,所以目前用查表法的方法来确定一个地区的地基承载力是不合适的,甚至会对一些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在地基均匀性评价方面,高层建筑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进行,而一般建筑则按照GB50021-2001的规定要求进行;但是因为国家未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部分单位就以高层建筑的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为参考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均匀性评价。
但是此种方法被大部分专家认为缺乏合理性。
(2)地震效应问题对于重要的建筑场地,应当进行地层剪切波速测试,然而部分勘察单位却常以“地区经验”进行场地类别与覆盖层厚度判定,给工程抗震造价带来很大影响。
而且,在岩土工程评价中,对于地基处理后场地类别、场地地基土类别、剪切波速是否发生变化等情况,也极少予以重视。
(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与基础方案的选择虽然GB5007-2002取消了用查表法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值的方法,但是仍有很多地区使用此方法,但由于缺乏足够经验,无法建立起适合自身的成熟有效经验。
勘察单位各自为政,更有甚者故意借助所谓“地区经验”达到降低承载力指标的目的。
选择基础方案时,必须将场地地层情况和地区经验相结合,以此为依据对二者进行综合分析。
选择基础方案需要勘察人员和设计人一起分析研究,之后选择合理、经济的可行性方案。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勘察单位不与设计协商,简单考虑工程造价就提供基础方案,而设计方也常对此视而不见,为以后工程造价造成严重影响。
2 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实践2.1 采用和创新先进的岩士工程勘察技术依据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基本原则,为了达到有效测量岩土层的评价指标与相关参数,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主要的勘察技术和方法大致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地质勘察取样、地质钻探、静探、波速测试和室内试验等。
(1)地质测绘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工程进行地质测绘,其主要目的为:细致地分析、调查所属地区地形,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貌特点、地质构造、地层与不良地质等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划分复杂地质条件的地貌单元、岩土的分布情况、岩土形成原因与年代、岩土的性质等,完成鉴定岩土层风化程度的工作等。
(2)岩层钻探进行岩层钻探时可使用KY-250型钻机、100A-D型钻机等进行,钻探方法可采用全部采芯、泥浆护壁、回转钻进等方法。
砂土层岩芯与粘性土岩芯采取率分别大于75%和90%,仔细观察与描述各个土层宏观特点。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地层结构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做好不同深度的底层采样工作之后再认真做好分析工作,详细记录各土层垂直与水平方向发生的变化,最终达到确定复杂地质条件岩土的工程勘察相关指标的目的。
(3)原位测试试验使用原装液压静力触探探头完成静力触探试验的测试工作,并将采集的信息在电脑上进行分析、整理。
使用标准落锤自由落体法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注意做好试验前的清孔工作,保持20次/min左右的锤击速率。
原位测试试验也可以使用动力触探法,通过该方法能够有效完成风化基岩物理力学指标的确定。
(4)岩土工程勘察的室内试验依据拟建场地环境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在室内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试验;借助于此方法,能够科学判定岩土相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岩土工程评价与分级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标准。
物理性指标试验一般包括:测定土层物理性质、压缩试验、水质分析、颗粒分析等。
2.2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沉积地层,其土壤颗粒构成属于细砂、粉细砂一类,直径多数在1.6mm~2.2mm之间;尤其是一些地区表层的砂子含水量低、粉细砂多呈松散形状,因此不适于当作天然地基,应进行必要的处理。
(1)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之一:垫层法作为进行浅层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垫层法(又称水坠法)广泛应用于黄土地区的松散粉细砂层。
实施时,开挖基坑至设计处理深度,将样桩在基坑两侧设置好,铺设砂子,控制铺砂层厚度为0.25m;铺好之后,注水至与砂子面齐平的位置;在砂子中插入钢叉并摇匀。
砂子如若已经沉实,则提出钢叉,并在相距0.1m位置,重新插入进行摇匀,重复上述过程。
(2)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之二:强夯法强夯法是加固软土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借助于速度快、成本低、施工简单等优点,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夯锤下落带来的巨大冲击波与能量撞击地基土,地基土层可以被快速、有效的夯实,沙土振动液化现象、土地湿陷性、地基压缩性等都得以有效降低,实现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双重目标。
(3)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之三:振冲法振冲法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振冲法,需要添加填充材料(砾石、砂子等);另一种是不需要填充材料就地振密的振密法。
在黄土地区多使用振冲砾石桩的方法,对于中等或较粗的沙砾地基多使用振密法。
借助于水冲与振动加固土壤的振冲法,其对地基加固的原理也比较简单,常用于振密松砂之类的地基。
此技术通过振动器冲力带来的强力振动,将松散饱和砂层得到一定液化后借助振动而实现砂粒的重新排列之后减小其空隙度,同时加回填料,通过振动器振动力实现砂层的挤压、加密。
结语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尤其是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勘察工作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提高勘察技术探寻新的方法,才能为我国岩土勘察工作以及建筑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1] 杨旭然,苏航,王宏刚.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7)[2] 姜明友.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3] 梁春雷.岩土工程勘察中几个常见问题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3)[4]马光伟.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初探[J].科技资讯,2013( 22)------------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