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咏怀古迹其三》(经典实用)
《咏怀古迹其三》(经典实用)
诗歌开篇不写王昭君,却描绘了 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 写景是为引出歌咏对象,地灵 人杰,好山好水好姑娘,衬托 昭君美好形象。
• 咏江山之壮丽、奇绝引出咏佳 人之奇美。
一、品读意象
1、这首诗颔联写了哪些典型意象?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3、写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意象:紫台、朔漠、青冢、黄昏
意象特点:萧瑟、荒凉、凄清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 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 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 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 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 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 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 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 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 貂蝉、 王昭君 、 杨贵妃
(沉鱼) (闭月 ) ( 落雁 )
•
( 羞花)
《咏怀古迹》简介 :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
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 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 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 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 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 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 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 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 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 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 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昭君选秀入长安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 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 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 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 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 选入宫。
昭君出塞
• 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 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 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 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 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 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 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 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 出,慷慨应诏。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 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黄金美玉等贵 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诗歌意 象,体味诗人借昭君之怨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 慨。
2、借助意象、情感,理解诗歌 借古抒怀、借古伤己的手法。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 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 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 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 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 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 此得名。
一去紫台连朔漠
昭君青冢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 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 年没有发生战争。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 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 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 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 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 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 人称之为“青冢”。
一、品读意象
1、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典型意象?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3、写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意象:群山、万壑、荆门、昭君村
写王昭君出生地点和那里的景色。山是 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 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景的 特点:壮丽、雄奇)
这些意象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上 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 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悲 惨的一生。
二、品味情感
这首诗给我们塑 造了哪个人物形象?
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 君怎样的心事?(找出其
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昭君怨恨什么?
【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 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 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 却封为阏氏yānzhī (相当于汉 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 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 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 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 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 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 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 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 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 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 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 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 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 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 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 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 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 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
好总那恨像是正!从 是恍琵“【而匈昭然琶怨小是奴君大本恨结从传永悟是”咏】来远:从,诗江的 在怪胡但歌山撩 诉不人人 说得传一的之愁 着千入开主奇思 她百中始旨绝的 不年国并虽引胡 得来的未写出音 生琵乐直昭咏胡 还琶器接君佳调故所,写的人,乡演经原的奏常,来怨的弹 奏的是之胡奇音美胡,调入的题塞外。之接曲着,写后昭来君许的多悲人同情 昭君,剧又及写其了根《源昭,君怨为》点、明《“王怨明恨君”》做等琵琶 乐曲,铺于垫是琵,琶最和后昭才君明在确诗点歌出里就昭密君切之难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