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想一想,提取词句生:老师好!(屏显。

师生合作读。

)乱世礼难存,幸有桃源,得续古风三百代。

佳篇人可览,惟凭五柳,能传名句几千年。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

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

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

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

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

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

)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

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

)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

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

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

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

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

)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屏显。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

谁来说第一个?“妻子”———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

最后一个,谁来?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

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

还有哪儿有问题?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

“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人们应该在田里劳动。

师:“其”指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生:“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

文章从土地平旷开始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无论是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都是在整个桃花源内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其”指代的是“桃花源”。

师:“其”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通常指代语境中提到的人或物。

比如,后文中的“既出,得其船”。

结合语境,这句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生(齐):渔人。

(设计意图:指导、明确“其”指代的内容,掌握“其”的用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师:图中还有哪儿画错了?生:老人的表情错了。

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

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

师:哪个词的意思是“都”?生:“并”。

师:文中还有表示“都”的词吗?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

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

生:“皆出酒食”和“皆叹惋”中的“皆”。

师:“并”“悉”“咸”“皆”,都有“全,都”的意思。

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还使文章的词句更富于变化。

(设计意图:梳理文中表示“都”的同义词,帮助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

)师: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说一说,品析词句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

师:理解了重点词句的含义,现在,我们走进文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

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屏显。

)语言形式:从“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的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

)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生: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

清晨,不时传来几声鸡叫声、犬吠声,村落间都能听到。

“闻”的意思是“听”,是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

师:到底是哪个词写出了宁静?(师范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重音落在“相”上。

)生:我觉得是“相”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重点不在“闻“,而是能相互听见。

是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

师:非常好!正是因为宁静,我们才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

正是因为有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

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还有吗?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快乐”。

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

除了这些,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大家关注“怡然”这个词。

生:“怡然”的意思是“安适的样子”。

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得悠闲、安适。

(设计意图:抓住“怡然”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入手解读人们的生活状态。

)师:试想一下,这样融洽、和乐的桃源人,遇到陌生人会如何呢?生:我选的是“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

现的是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把外面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师:能抓住具体的句子?生:设酒杀鸡作食。

师:设酒杀鸡作食,什么感觉?请你来说说。

该生沉默,师:哦,她想给你补充一下,可以吗?生:我感觉设酒杀鸡作食,有一种热情,很喜庆。

师: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来了。

真不错。

刚才我们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动词的品味,“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温度。

体现的是桃源人的人情味,在这个段落里还有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桃源人的人情味呢?生:我觉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还能体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师:落实到词上生:皆。

因为渔人到桃花源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家人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是整个村的村民都邀请他去各自的家里去作客。

师:真不错,她抓住了一个字“皆”字来谈感受。

再来。

生:“村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里的“咸”字,说明村民对渔人十分的热情,一听到有渔人这个人,都来问消息。

师:抓住了一个“咸”字。

生:我选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里的“乃”字是竟然的意思,就可以体现在世外已经过了汉朝了,到了晋朝了。

到了世外桃源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体现了他们非常的惊讶。

师:他们能够对远道而来的渔人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惊讶。

多有人情味,多么淳朴的一群人啊!生:我选择的是“自云先世避其实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把自己以前的事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渔人,表现他们非常的热情,对渔人一点也不怀疑。

师:这点我们真的都没有发现的,自己把自己的底细主动告诉了别人,真厉害!2. 出示背景,再探桃源。

师: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

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

(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

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三首》之三)师: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荒野。

战争过后,很多人都死了,尸骨散落在荒野上,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连鸡叫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死寂。

师:你看到的是战争结束后的图景。

生:我看到了村落。

战争久久不能停止,官府又派人来抓壮丁,就连年幼的孩子都不放过。

老幼妇孺,痛哭失声。

师:你看到的是村落间的景象。

(一生举手。

)师:请你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师:你能解说一下吗?生:老妇人家里有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

老妇人还来不及伤心,官府又来抓人了,老爷爷只能翻墙逃走,老妇人只能跟随官吏连夜赶到军营去做饭。

家里只留下儿媳和还在吃奶的孩子。

这样的日子,老百姓真的很痛苦。

(生倾听,面带同情。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

看来,他平时很喜欢阅读。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也是杜甫的诗句,表现的也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

生:屏显背景资料中说,东晋太元年间,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 场。

在这样的社会中,老百姓只能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

师:非常好!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

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以渔人的视角反观桃花源,加深学生对“桃花源理想”的理解。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荒野的白骨,最惊叹的就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师:是啊!竟然还有这样美丽、和平的乡村!生:如果我是渔人,听惯了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鸡犬相闻”。

师:不错,抓住了声音的对比。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最惊叹的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