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对策Word版

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对策Word版

交通学院安全方案设计项目名称: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对策申报者:樊纪良参与者:郭永指导老师:所在院系:交通与物流工程系所在班级:安全092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对策摘要:近年来,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集中整治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推进平安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就我国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现状和农村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一些系统的说明,并研究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预防和修复对策,为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关键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交通安全背景:全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世界上每一分钟都有人一辆机死于交通事故,这是文明世界的第一大公害。

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交通安动车,100多年以来,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达3000多万人。

现在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大约60万人,受伤人数大约1000多万人。

我国一年发生的交通死亡事故达10余万起,每天死亡人数相当于一天掉下一架波音747大型客机。

1、2009年9月28日下午18时许,驾驶员李某驾驶一辆鲁RW××××农用三轮车沿国道220行驶至小李庄附近,因公路上猛然出现条状雾带,慌乱之下车轮轧到了路边农民晾晒的玉米,致使方向失控,冲到了路边,造成一过路群众受重伤。

2、2009年9月30日凌晨4时,48岁的驾驶员何某驾驶一辆车厢内载着其弟弟的农用三轮车(无牌),沿省道261去农机门市找人维修旋耕机,因车速过快,加上视线较差,所驾驶车辆驶离了目的地。

在其紧急刹车时,将自己的亲弟弟摔出车厢,致其当场死亡。

正文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道路交通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交通工具由原来的非机动车被现在的机动车所取代。

这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也给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暴露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相对缺乏;交通结构比较复杂,混合交通比较普遍;交通参与者的法律观念和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等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使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人群中大多数来自农村,给许多农村家庭造成了破坏。

因此,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是摆在各级交通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和紧迫的任务。

1.农村公路现状及交通事故现状(1)农村公路现状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对沟通城乡集贸往来和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公路的发展直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全国农村公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

1978年全国县乡公路里程仅为58.6万公里,1995年达到82.1万公里。

2002年,交通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和服务"三农"工作的指导方针,针对西部地区12个省市和中部4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实施了西部通县油路改造工程,使每个县都有了一条对外联络的油路通道。

2003年,交通部提出了"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有力地加快了农村公路发展。

2006年,全面启动了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实施"五年千亿元"工程,农村公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2003-2006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87万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58万公里,农村沥青(水泥)路总里程发展到91万公里,是建国头53年的2倍。

仅2006年就新改建农村公路32.5万公里,解决了458个乡(镇)、17764个建制村通公路,1708个乡(镇)、43962个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02.6万公里,其中县道50.6万公里、乡道98.8万公里、村道153.2万公里;98.27%的乡(镇)、86.40%的建制村实现了通公路;80.63%的乡(镇)、60.39%的建制村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83.2%的建制村实现了通客运班车。

虽然国家对于农村的公路建设作出了很大的投资,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广泛,再加上人民对农村公路这一公益性设施的认识不尽相同,全面系统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并不是很完善,导致现在农村公路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道路等级低、行车条件差、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不健全、公路维护不及时等。

(2)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现状农村公路的建设使我国农村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交通事故随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了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公安部交管局知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万起,造成2.7万人死亡、11.7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3%、12%、10.6%和5.3%。

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5起,同比增加3起。

其特点之一就是农村地区小型汽车事故比例上升。

因违法载人、超载等违法装载、无证驾驶肇事导致的事故所占比例均高于全国同类交通违法行为肇事平均水平。

2.农村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有其偶然性。

查如果把各方事故进行理顺并进行分析,会发现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道路交通环境差,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路路况较差。

具体表现在:第一,道路通行条件差。

近年来,虽然实施“村村通”工程后,道路增长比较迅速,使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原来的泥巴路、砂子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但是,这仅仅是对路面进行了简单的硬化,道路的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第二,道路安全设施未能配套,交通标志标线不齐,甚至成为“盲点”,导致危险重重;第三,事故黑点路段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因资金短缺,事故多发路段的路况不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甚至连必要的交通安全基础配套设施也缺乏,导致危险路段时刻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机动车驾驶人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驾驶技术比较“毛糙”。

在农村因很多驾驶员文化程度不高,担心去考驾照过不了关,所以无证驾驶的情况较多,尤其是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驾驶人较多,由于缺乏严格的学习培训,交通法规及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导致遇到险情时应变能力差、心慌、手忙脚乱,从而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守法意识及安全意识不强。

哪怕有驾驶执照的人,由于很少参加交法知识的学习活动,导致平时守法观念差,开车只顾自己前行,丝毫不顾别人的安全,随意超速行驶、酒后驾驶、人货混装等严重影响安全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农村发生的交通事故来看,绝大多数就是因为违法驾车造成的。

(3)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极其淡薄。

具体表现在非机动车、行人随意穿行道路和闯红灯,与机动车争道等等;有些群众不考驾驶证就驾驶车辆上路,连起码驾车靠右行驶最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都不懂,不要说其它不戴头盔、违规载客驾驶无牌无证等违法行为;还有集市占道乱摆乱卖、占道晾晒农作物等行为,他们这些人只是考虑到他自己的利益,贪一时方便,不考虑交通安全问题,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4)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差。

目前,城乡经济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很低,虽然交通工具不断得到更新,但受经济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对价格昂贵的汽车望而却步,纷纷购买价格便宜、性能低劣的“二手车”、摩托车,有的甚至购买报废车。

车况不良是这些车辆的共有特点。

这些车辆行驶年限长,安全运行条件达不到要求,而大部分车主很少检查、维护和保养车辆,很容易发生各种故障,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5)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驾驶员法制意识淡薄。

驾驶机动车已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术,车辆的增多必然带来驾驶员的增加,驾驶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并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他们的交通法制意识淡薄,交通违法现象极为严重。

并且在我们国家,对于交通安全宣传的主体几乎只有公安交通部门,而宣传的对象也只局限于驾驶者本人,对于普通人们的宣传则相对很少。

同时,宣传的方式相对单一,没有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上应有的作用。

导致群众缺乏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

(6)道路管控未到位。

目前,由于警力不足,农村交警中队设置不够,而每个派出所只有一名民警负责交通安全,他们本来应付治安案件的任务已相当繁重,很难再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帮“打理”交通,除了对重点乡进行突击整治外,其他边远的乡镇根本无法顾及,这就导致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仍然十分薄弱,交通执法未能保持长期严管态势。

同时,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也不够,往往觉得交通管理工作是交警部门的事,缺乏必要的协调,以至于整体防控体系不能有效地形成。

(7)部分农村出行难依然存在,农村公交车发展缓慢,导致拖拉机、农用车、三轮汽车非法载客等交通违法现象大量存在。

对违规人员的刑事处罚不够,大部分交通肇事案件,在给予了经济补偿后被减刑甚至免于刑事处罚,对加速人员不能形成震慑力。

农村医疗条件有限,重伤人又死亡率较大。

交通事故后安全设施修复不及时。

3.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作为交管部门,要安排专人充分利用和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违法驾驶的危害性,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道路交通安全,使更多的群众自觉参与到抵制违法驾驶行动中来。

同时,把宣传资料、宣传卡片、宣传光盘等发放到人民手中,为人民送法律知识,送安全常识,并定期在农村开展一些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以及教育法律方面的讲座,使居民更多的了解酒后驾驶的危害。

让广大家属参与监督,使人民群众知法、懂法、自觉守法,不断增强安全意识。

另外对于学校,也可开展一些关于交通安全知识方面的课程。

(2)尽快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公安、交通、公路等部门为主力,深入排查,科学论证,进一步开展交通安全隐患的全面排查。

对无牌无证、农用车载人、报废车、拼装车上路、酒后驾车、不戴头盔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查严纠严处,规范道路行车秩序。

在管理中,要及时掌握农村集日等群众活动情况,科学安排警力加强管理,采取日常检查与定点检查相结合,日常查纠与不定期整治相结合,保持整治力度。

要有重点地加强傍晚、凌晨和午后等重要时段农用车和摩托车的管控,严防违法载人、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引发交通事故。

特别是对无牌无证违法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

要通过严查严处,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托车、农用车交通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

(3)积极引导,政策扶持,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着力解决运力不足问题。

县交通局要发展一批在乡镇之间、乡镇与村之间营运的小型客车或符合农村群众乘坐和适当带物的车辆,用于满足群众出行、赶集的需要,这样既能减少非客车辆违法载人的现象,又能解决群众乘车难和乘车安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