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三版 谢地 宋冬林

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三版 谢地 宋冬林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谢地宋冬林主编】导论0.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0.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0.3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0.4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①人的劳动是指劳动者耗费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物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②劳动对象是指被劳动加工于其上的自然物质对象。

③劳动资料或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件。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就是生产的三个要素相结合发生作用的过程。

人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的结果便是劳动产品。

★生产关系①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叫做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

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②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叫做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考察,生产关系一般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社会形态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除了适应生产力结成的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外,还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

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相对于政治、思想关系而言,叫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人们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叫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而整个社会生活,则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1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分工也可称为劳动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

自然分工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

②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及自然产品差异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自然经济: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社会分工: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1.2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分工;②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1.3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不可愈越性商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1.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它以直接的物物交换为特征,是原始部落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形式。

2.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它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经济。

其经济是在狭小规模的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的目的是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使用价值。

3. 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是以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特征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这一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第二章商品2.1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的概念: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价值的概念: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①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其劳动的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的概念: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抽象劳动的概念: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①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②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③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④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2.3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每种商品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由于生产中的各种主客观原因,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各不相同。

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的概念: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的概念: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①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④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⑤自然条件的优劣。

2.4 价值规律(问答)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水平的规律是: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呈正比,与货币的价值量的变动呈反比。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

第三章货币3.1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货币的本质: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2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作用。

3.3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通货紧缩:它是指一般物价的持续下跌,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单位纸币的价值升值,一般物价持续下跌。

3.4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的本质:信用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以偿还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关系。

商业信用(基本、基础)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工具是商业票据。

银行信用(基本、主导)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企业信用是指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使用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融资关系。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就会产生企业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帐、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①信用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另一方面,信用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确立的两个基本经济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第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英国“圈地运动”)第二,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货币财富积累。

第三,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意义: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W—货币G—商品W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G—商品W—货币G′资本的本质: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区别是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就是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体力与脑力总和,即劳动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