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思想进步历史观●唐代的刘知己在谈到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应具备的条件时,提出了史学`史才`史识三项。
学,就是学问,指的是占有材料;才,就是才气,主要表现于写文章;识,就是见识,指分析鉴别的能力,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一: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他十分重视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并努力寻找`发现其发展进化的规律,也就是如司马迁自己说的“通古今之变”。
●《货殖列传>:“《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六国表序》:“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平淮书>●改变钱法,卖官爵,卖复徒法,官卖政策,强制征商等.●宋代的黄震:“武帝五十年间,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沸四海而为鼎,生民无所措手足。
迨至末年,平淮之置,则海内萧条,户口减半,阴夺于民之祸,于是为极。
迁备著始终相因之变,以平淮名书。
”●明代的茅坤说:“《平淮》一书,太史公只叙武帝兴利,而其精神融会处,真见穷兵黩武,酷吏兴作。
败俗愤事,坏法乱纪,俱与兴利相为参伍,相为根柢。
故错综纵横,摹写曲尽。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司马迁把这种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了民族问题的研究领域。
历史观之民族观●他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反对互相残杀侵略。
这种进步的民族观是前所未有的。
●〈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对汉武帝以贪欲扩张为目的不断对边疆兄弟民族发动战争十分不满。
●在西南夷`大宛`朝鲜等列传中,揭露了汉朝统治者所以发动这些战争的肮脏目的,批判了他们所采取的那种卑劣的手段,赞扬了这些被侵扰`被掠夺的兄弟民族所进行的坚决抗争。
同时也列述了这些不义战争给汉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进步历史观●司马迁重视经济,重视分析经济问题对社会问题的决定作用。
●《货殖列传》:“《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吃用钱)虞不出则财篑少,财篑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能与,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襁之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归。
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
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
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推埋,劫人作歼,掘冢铸币,任侠并兼,皆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
,幻灯片11进步历史观●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挟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
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
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
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路遗也。
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
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司马迁还认为,物质生产的历史是和自然现象一样有规律可循的,它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这难道是因为有官府的政令教化,征集调发,或者人们之间室前约好了才如此的吗)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第三,司马迁重视下层人民,重视并歌颂下层人民的力量。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
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
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而城中鼓噪从之。
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
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躅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躅之故。
已而使人谓躅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
’躅固谢。
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
’王躅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
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
国既破亡,吾不能存。
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
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月豆而死。
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躅,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
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
求诸子,立为襄王。
”●一:深入实地,认真进行调查考核。
这是司马迁获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手段。
●《魏公子列传》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樊郦滕灌列传》说:“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夏侯婴),异哉所闻!”●《孟尝君列传》:“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
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
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宫之意。
”●“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卫将军骠骑列传》“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
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二:尊重事实,不因个人爱增而歪曲历史真相。
●他写《史记》,既倾注了鲜明的个人爱憎,同时他又能做到不被个人爱憎所迷惑。
他正视现实,承认现实,他能突破感情的浪潮,如实地写出他所掌握的事实的真相。
即使他不理解,不舒服,他要写的东西与他的感情有矛盾,他也要强制自己如实地把它们写出来,叫读者自己去进行分析研究。
这里也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力。
●《商君列传》:“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袁盎晁错列传》:“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岂错等之谓邪!”●“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三:坚持实理,勇敢无畏的秉笔直书●“太子夷皋年少,盾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雍。
雍时在秦,使使迎之。
太子母日夜涕泣,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嫡子而更求君?’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
发兵拒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乃食熊蹯,珥不熟,杀宰人。
持其尸出。
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
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捍救盾。
盾得以亡。
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
赵盾复反国任国政。
君子讥赵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但是,先秦史学家的思想观点比较迂腐,他们所坚持的东西不一定就进步。
而司马迁不一样,他的思想观点进步,他的感情爱憎以及褒贬的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态度。
他往往能说出当时进步的人想说但却说不出或不敢说的话。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六国年表)●《礼书》:“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庄严肃穆),依古以来(与古代相同)。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
上自天子称号。
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对于前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司马迁敢于做出不同于一般当时舆论的公正评价,这是需要勇气的。
而对于本朝代的人物和事件,能够不掩盖真相,做出比较公正的分析评价,就更需要勇气。
按《春秋》以来的礼法讲,写历史要“为尊者讳”。
按历史家的处境讲,弄不好就有杀头的危险。
在这样严峻的考验面前,司马迁表现了封建社会历史家中独一无二的勇敢无畏的人格。
在当时董仲书等人大搞“天人感应”的邪气下,丝毫不为所动。
不管什么,到了他的笔下,他都拂去它们神圣灵异的光圈,还他们以凡夫俗子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