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

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

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时间:2007-2-26 0:00:00 编辑:煤炭网钢铁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和空间布局是关系产业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方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优化空间布局,是中国钢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务。

本文通过建立相关的模型和数据测算,分析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发现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不仅很低,而且2001年以来还在不断降低。

研究显示,我国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呈观以市场指向为主、兼资源依托型之格局,临海港口型特征不明显。

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布局绩效的比较研究发现,临海港口型的空间布局应是我国钢铁产业布局的主要合理方向。

论文对2005年新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作了相应的分析和评论,探讨了产业政策的真正意义,主张作为产业政策不适宜对市场作具体数量的规定。

一、引言钢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

举凡世界上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几乎是无一例外地优先发展了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基础产业,钢铁工业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ppelin-Hill,1999;Wu ,2000)。

一些国家曾经采用政府支持甚至补贴的办法,使本国的钢铁工业迅速成长,并在国际上处于优势的地位(Tansey,2005;Ohishi ,2005)。

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规模经济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规模经济是这个产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从国际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钢铁企业的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是发挥专业化生产,实现钢铁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与此同时,在优选的经济地理条件约束下,钢铁业的发展也有一个产能布局不断合理的发展过程。

钢铁业的产业组织变迁,以及生产力布局的演化,又对该产业的结构形态产生正面优化或负面制约的作用。

钢铁产业又是一个相对古老的产业,任何产业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产业中的现存者和潜在进入者产生重要的影响。

是促进竞争,还是维持现有竞争,或是照顾一些集团利益避免竞争,政府的政策也具有相应的功能。

有研究证据表明,集团游说往往对产业政策的制定起相当的影响,在美国和英国,钢铁业的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和政治集团利益有关。

在集团游说的情况下,产业政策不一定以市场绩效为优先选择(Crompton,2003;Tansey ,2005)。

中国已是世界钢铁生产大国,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中国钢铁产业在经历了几十年蓬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问题,产业集中度低和产能布局不合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前者使得企业既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收益,也制约了自身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限制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后者则导致了各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不符合产业效率的原则。

中国钢铁产业的新增产能在最近几年得到迅速放大,并已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市场也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

2004年,钢材价格全年以涨价为主,到2005年下半年,价格全面回落,且降幅显著,再次显现出一个不成熟的产业和市场的特征。

二、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演化一般而言,在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效率优势会促使产业渐进式重组,部分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这时,若没有产业政策的限制,市场会从离散状态趋向相对集中的状态,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但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呈现出集中化的态势。

从1992—2004年中国钢铁产业四大厂商和十大厂商产业生产集中度(CR4和CR10)的变化中(图1)可以看出,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CR4和CR10这两个指标值在1992—2000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大致在30%和50%上下徘徊。

虽然在20世纪末,上海宝钢联合并购了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宝钢集团,使产业集中度曾出现一次较显著的提高,但从2001年开始又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到2004年,CR4值已跌至18.52%,比1992年下降了约12个百分点;CR10值也仅为34.77%,比1992年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

按照贝恩分类法①,显然,中国钢铁产业远远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

对于钢铁、汽车、造船这样的规模经济优先的产业而言,“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具有更高的效率。

从国际上钢铁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趋势看,受技术进步因素和市场竞争限制减弱的影响作用,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其基本方向。

2004年,世界主要国家的钢铁工业集中度CR4为:巴西99.0%,韩国88.3%,日本73.2%,印度67.7%,美国61.1%,俄罗斯69.2%,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占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

中国钢铁业较低的集中度不仅限制了该产业的效率,而且削弱了钢铁企业作为买方在购买所需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中国在国际钢铁产业链中是铁矿石等原料的买方),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从而增大钢铁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利于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经1993—2004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测算所得,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行业分析报告——钢铁工业》(2005)。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不高,而且处于下降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型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扩张缓慢,发展速度低于产业发展速度。

如同马克思所说的,在市场的规模上,资本的积累远远赶不上资本的集中(马克思,1867)。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钢铁企业资本积累过慢还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受一时市场利益的诱惑,在产业快速增长的时期脱离了钢铁主业,将稀缺的资本用于不可靠的多元化经营,特别是非相关的多元化经营。

和国际上成熟的钢铁大型企业不同,国内众多钢铁大企业都有过“脱主业化”经营的历史或现状,比如,大型钢铁企业之一“首钢”就热衷于从事“造芯”等新兴高科技业务活动,在“脱主业化”经营的道路上走了很远,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②二是市场准入壁垒低,企业进入过度。

由于国内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钢铁业的投入产出见效快,市场利益明显,在没有产业进入限制的情况下,短期内就出现大量产业新进入者的状况。

而且,这一轮的钢铁产业扩张中,新进入者的主体基本上是民营经济。

三是钢铁工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促进工业化的绩效比较明显,而且税收贡献大,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往往会积极新上钢铁项目或扩大钢铁生产能力,这在无形中对小规模企业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九五”和“十五”期间,大部分省份都在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共有19个省、区、市把钢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其结果是中国的钢铁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但产业集中度却在世界上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为进一步反映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监测该产业在空间上的离散性,我们增加采用产业空间集中度c[,i]这个指标来测定钢铁产业的地区分布集中程度。

其测度模型为:其中S[,ij]表示区域j 的产业i 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n 表示区域个数,c[,i]其实是变量S[,ij]分布的标准差。

这个统计量的值越高,说明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越低;统计值越低,说明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越高。

产业空间集中度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水平。

空间范围取决于研究所需要界定的地理区划或以地理为基础的行政区划。

本文以省为单位,测算全国的钢铁产业在省一级范围空间上的离散程度。

通过对近年来全国及各地区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数据的测算,我们发现,我国钢铁产业的空间集中度也在明显下降,成品钢材、生铁、粗钢、焦炭、铁合金五种主要钢铁产品的c[,i]值从1999年起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2003年和2004年呈较显著的扩大(见表1)。

这一结果表明,在市场的演进过程中,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像国外那样演化出区域性的集聚态势,比如,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中北部地区,日本的京滨、阪神和九州三大工业区;相反,我国的钢铁产业在空间上更加离散了,呈现出地区间的逐渐均匀状态。

其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基本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基地,生产要素受行政约束难以进行自由的流动和配置,空间距离的疏远增加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钢铁产业的集聚经济和资源合理配置难以实现。

地区间产能的均匀化,表面上看减少了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但由于产品差异性和竞争的存在,在总体上实际增加了产品的运输成本。

三、布局现状与合理方向产业布局是资源在空间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是三种基本形式:一是靠近资源产地的布局,可称为资源依托型;二是临近运输港口尤其是大型海港的产业布局,可称为临海港口型;三是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布局,可称为市场邻近型。

钢铁工业的早期布局表现一般是在靠近铁矿石和煤炭资源的地方建设钢铁企业,以节约运输成本。

英国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钢铁工业基本上集中在苏格兰地区,就是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更是随着钢铁工业市场边界的扩大,尤其是资源和产成品市场的国际化,一些国家的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开始向大型海洋港口附近集中,这样既充分利用钢铁生产所需的水资源,又能依靠海运条件进口铁矿和煤炭资源,产品用于出口也比较方便。

经过多年的空间演化,日本的钢铁工业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临海型布局,以适应资源和市场都依赖国际的特殊性,绝大部分的钢铁企业分布在面向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区内,形成长达近1000公里的沿海钢铁工业带。

市场邻近型的布局比较适合于国土面积较大、资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国家,这种布局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

美国的钢铁工业属于这种布局,主要是在钢材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就地建厂,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算起,中国的钢铁产业布局经历了50年左右的演变,基本可分为前后25年。

前25年,也就是从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到临近改革开放的1978年,产业建设受前苏联的影响,布局主要采用资源依托型。

新建的钢铁厂基本是选择靠近铁矿、煤矿等钢铁业资源的地区。

例如,这一时期在辽宁的鞍本矿区扩建了鞍钢和本钢,在贵州的攀西矿区新建了攀钢(攀枝花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北京、冀东矿区扩建了首钢和唐钢,在鄂东、鄂西矿区新建和扩建了武钢和湘钢等企业,这些新建或扩建企业构成了当时我国钢铁产业的基本格局。

显然,这种布局不是市场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基本上是政府出于经济和政治战略上考虑而安排的。

当时在内地大量安排钢铁布局,不仅因为那里有煤铁资源,而且也是为了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和备战的需要。

后25年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2004年,这一段时间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最快、布局情况最复杂的时期。

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布局上表现为临近沿海地区和靠近产品消费市场的企业开始大量涌现,逐渐呈现出一种沿海指向和市场指向型的布局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