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现状分析一、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当美国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来势凶猛,致使中国钢铁企业陷入极大困境,大多数钢铁企业均陆续采用了一系列调整措施。
伴随着国务院扩大内需刺激政策,全国钢铁企业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力争在经济复苏时快速占据市场份额,参与国际钢铁再分配。
此外,我们也要看到国内的钢铁企业多元化,国内钢铁企业非钢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壮大,呈现着稳步前进的态势。
首先是宝钢已经形成了资源开发及物流业、钢铁延伸加工业、生产服务业、工程技术服务业、煤化工业和金融投资业六大业务板块多元化经营体系,并且多个业务板块的集团外业务收入超过了集团内业务。
2010年,宝钢六大多元业务板块营业收入占到了集团营业总收入的27%,实现利润占集团利润总额的22%。
其次首钢从上世纪80年代即进入多元化经营领域,9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非相关多元化的高新技术领域。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包括矿业、国际贸易、国际工程、建设、机电、高新、房地产、教育等8大公司的经营格局。
到2010年,首钢的非钢产业实现利润38.2亿元,是集团利润19.7亿元的1.94倍,成为首钢集团效益的重要支撑。
再次重钢在1991年初就提出了发展多种经营的10年规划,现有子公司28家,其中环境产业、矿山资源开发和多金属综合利用等非钢重点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重钢的非钢产业销售收入占重钢销售总收入的30%左右。
最后杭钢大力实施“钢铁主导、适度多元、创新应变、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目前已形成以钢铁为主业,房地产、贸易流通、酒店餐饮、环境保护、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等产业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
二、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局势。
全球经济危机使中国所有的钢铁企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了一场破记录的减产限产行动,这或许是一场严峻的转型变革。
伴随着钢价直线坠势,国内钢铁行业顿时从“富豪”变成了“穷汉”,包括华北的首钢、华中的武钢、东北的鞍钢等均遭到沉重的打击,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产品出厂价远低于其固定成本或平均变动成本,生产越多则亏损越大,只能全线停产,中国钢铁龙头企业上海宝钢也经历了在危机中的艰难曲折。
(1)国家的宏观政策。
尽管钢铁行业受到了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市场受到重创,但当前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也迎来了一些积极因素。
随着政府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将拉动国内钢材消费需求,政府系列支持出口政策的推出,将更有利于出口市场健康成长,国内钢铁行业之间整合并购保护先进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促经济增长,让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钢铁业重新散发活力。
虽然国内中小钢铁企业正面临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刺激下,武钢、鞍钢、首钢、山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等国内主流大型钢铁企业,正集体迎来行业复苏的曙光。
(2)铁矿石进口量激增。
2009年铁矿石的进口量远超中国钢企的预期。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11月我国进口铁矿石5107万t,2009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5.66亿t,而2008年同期仅为4.09亿t,累计同比增长了38.4%。
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6亿t左右,受此影响预计2010年铁矿石价格或将继续上涨。
(3)面临的国际威胁。
在供给大于需求的2009年钢材市场运行下,国际钢材价格指数经历了“持续下滑、触底回升、回调盘整”三个运行过程,市场价格在波动中前行。
在世界经济开始回转时期,作为世界代表的美国以不断扩大的趋势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钢铁贸易战,导致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磨擦数量激增。
8月份欧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钢出口国后,将成为全球主要的钢出口地区,逐渐取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钢出口国地位的趋势愈演愈烈,日本和韩国争相扩大对中国出口,美国钢进口创自1991年来的最低水平,世界主要钢消费地区中东进口大幅减少,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埃及等建筑钢需求快速增长,西非、北非成为最活跃的钢进口市场。
恶化的国际钢铁贸易环境将促使中国钢企的市场盈利空间越趋狭小,形势日益越趋严峻,这将逼迫中国钢铁企业进行新一轮转型。
三、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5.68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6.6%,超过了排在我国之后的20个国家的粗钢产量之和。
预计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6.2亿吨。
“十一五”期间,粗钢产量年均增幅将达到12%左右。
总体上我国钢铁企业盈利有所增加,但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仍然偏低,甚至低于全国工业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
2010年,中国生产粗钢突破6亿吨,达到62665.4万吨,比上年增长5308.7万吨,增长9.26%。
尽管去年钢铁企业盈利增加,但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仍然偏低。
“在钢铁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盈利空间压缩,全行业盈利水平下降。
1、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不断增大。
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3.53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30.8%;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5.68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6.6%,超过了排在我国之后的20个国家的粗钢产量之和。
预计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6.2亿吨。
“十一五”期间,粗钢产量年均增幅将达到12%左右。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国产钢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钢材进口量呈下降趋势,出口量不断增加,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钢铁行业大力开发和生产国内相对短缺的钢材品种,钢材品种和质量不断提升,大量取代了进口钢材。
到2005年我国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92%,2009年提升至96%。
3、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能替代进口用于50万伏以上等级超高压大型变压器,并成功应用于我国三峡电站。
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的汽车板质量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不断缩小。
一大批机械行业用高端特殊钢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钢铁工业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大型钢铁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基地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首个发展循环经济的临海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顺利投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
宝钢梅钢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连轧生产线。
4、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不断形成。
优势企业集团跨地区重组加快,宝钢集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广东钢铁和宁波钢铁,鞍钢集团重组攀钢集团和天铁冷轧,武钢集团重组昆钢、柳钢和鄂钢,首钢集团重组水城钢铁、贵阳特钢、长治钢铁和通化钢铁。
区域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一定规模,河北省唐钢、邯钢、宣钢、承钢、石钢和舞钢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山东省济钢、莱钢、日照钢铁合并成山东钢铁集团,湖南省湘钢、涟钢和衡阳钢管组成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大连特钢、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组建东北特钢集团。
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2005年我国排名前十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5.4%,2009年提高至43.5%,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
2010年,随着鞍钢重组攀钢、本钢兼并北台、首钢重组通钢、天津渤海钢铁集团的组建,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5、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各项指标不断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水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节能减排指标取得新进展。
2005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分别为741千克标煤和8吨新水,2009年分别降至619千克标煤和4.4吨新水,年均下降4.6%和16.1%。
2009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同比下降4.9%和7.9%。
6、淘汰落后加快推进。
我国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稳步推进。
2010年,按照我部下达的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分解任务,全年计划淘汰落后炼铁和炼钢能力3524万吨和921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696万吨、炼钢产能6914万吨,可分别完成计划淘汰量的117%和126%。
7、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钢铁行业的生产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为解决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淘汰落后进展缓慢、铁矿石经营秩序不规范等突出问题,201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办发[2010]34号文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和钢铁企业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很高,钢铁行业产品质量、节能减排、兼并重组、工艺装备、安全生产等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正得到有序规范。
8、实施“走出去”战略,境外投资力度加大。
我国钢铁工业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加大了国际合作和境外投资力度,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宝钢、鞍钢、武钢、华菱、太钢、重钢等钢铁企业在澳大利亚、巴西、利比亚等国投资参股铁矿石项目取得较大进展,资源保证能力得到增强。
鞍钢、武钢还将在美国和巴西合资建设钢铁生产企业,成为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建设钢铁企业的成功案例。
9、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粗钢总产量仍然偏高。
2010年国产钢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中钢协称,去年我国汽车用钢、管线钢、硅钢、船板、钢轨等关键钢材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了重大的突破,22大类钢材品种中有18类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
其中,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钢轨全部实现国产化,宝钢、鞍钢开发生产的高强度汽车用钢板成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我国2010年比上年增产500多万辆汽车的汽车板,基本由国内市场提供。
国产高质量家电面板已广泛用于各类家电产品,国产不锈钢已占国内市场不锈钢产品的30%以上。
10、粗钢产量上下波动,导致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波动调整。
从全年看,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总体波动向上,2010年全年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比上年提高15.79%。
钢企盈利增加,但盈利水平仍旧偏低中钢协重点监测的77户大中型钢铁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869.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58%;实现利税159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5%;实现利润897.13亿元,比上年增长52.02%,盈利总额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