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徽州商人自形成至解体的400余年中,其经营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但就其势力的兴衰消长而论,则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1573~1620)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从它发展的主要表现来究其原因。

(1)表现一:徽人从商风习之盛。

这与徽州的自然环境有关,徽州山多田少、耕地贫瘠、粮食不足、人民生活困难,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乱、荒灾迭起,无不加深了徽人的灾难,而明中叶以来徽州邻近地区,如苏浙等处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恰恰为徽人开辟了一条经商谋生之路,所以徽人之所以汲汲于求富,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太穷了,他们是借经商以求富。

(2)表现二:经营行业多、活动范围广。

徽商经营的范围极广,“其货无所不居”。

如“盐、茶、木、棉、布、丝绸、瓷器等等”,以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货币经营的人也随之增多。

在上述行业里面,尤其是盐、典当、茶、木四大行业之盛更是为其他商帮所望尘莫及。

同时由于商运路线的增辟和延长,市场网络的进一步,徽商活动范围也随之增大,为了从事商品贩运活动,其“足迹几遍天下”,从侧面反映出徽商兴起的另一个原因——经营内容、方式的灵活性。

(3)表现三:财力雄厚。

在商业活动中最基础的就是商业资本。

徽商中出自地主缙绅之门者只是少数人,而出自贫下之家者则占绝大多数,他们虽然资本不少,但却能以小本成家,并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发财致富,使得资本越积越多,形成了最初的徽商资本。

(4)从这第三点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个原因,徽商中大多数人出自寒微,他们之所以发展兴起与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经营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阶段二:万历后期到康熙初年的近百年是其遭受挫折的阶段,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政权的横征暴敛。

万历时,矿监税使四处搜刮,徽商成为其主要勒索对象。

天启时,魏忠贤又发起“黄山旧案,在这场狱案中徽商财力消耗是难以估量的。

(2)明末农民起义军对徽商的打击。

如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实行的是“平买平卖”,保护商人的政策,但徽商处处与农民军做对的态度,是农民军对徽商仇视,使他们以徽商作为追赃对象。

(3)明清战争的破坏。

苏州、湖广遭受战祸最为严重,而这些地点有恰恰是徽商最为集中的地区。

所以战争对徽商的破坏可想而知。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除了之前第一阶段介绍的之外,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和特点。

具体来说:
(1)经营行业中盐商势力的发展。

在万历年间实行的纲盐法,使徽商累世享有行盐的专利权,在经历明清之际的动乱后,生产力恢复,同时清廷又采取“恤商裕课”的措施,又使得徽商重操盐利,大大促进了徽商势力的兴盛。

(2)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一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

所以徽商实力的增强与沿江贸易的扩大是分开的。

(3)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他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4)徽商之所以能够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扩大,乃至成为称雄商界的劲旅与我们上节课所说的徽商的一个重要特点有关,即“贾而好儒”,这一特点贯穿了明清两代。

徽商儒学之盛,使得许多徽商受过儒学教育,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这对开展商业活动是非常有利的,有助于商业活动中分析市场形势,分析自然与社会诸因素对供求关系的影响,从而不失时机地做出正确判断,以获得厚利。

同时随着商业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同行业交往日益密切,这又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才能,使得这些有文化的商人能在商业活动中大显身手。

阶段四:从道光中叶至清末的近百年间是徽州商帮的衰落与解体阶段。

具体来说,(1)徽州商帮的衰落是从徽州盐商的失势开始的。

道光十二年,清廷废除纲法实现票法。

徽商从此丧失了他们世袭的行盐专利权,而清政府又要追讨他们历年积欠的盐课,许多盐商因之破产,而盐商向来是徽州商帮的中坚力量,盐商的失势必然使徽商的势力大为削弱。

而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徽商的损失又极为惨重。

当时长江中下游成为主战场,长江运道受阻,贸易不能正常进行,徽商受祸之惨可见一斑。

(2)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予徽商的打击有尾严重。

如洋纱、洋布、洋颜料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使徽州布商、木商等生意大手影响,茶商,丝商等行业后来也都难以支撑。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有些徽商也进行过兴办实业的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

(3)商人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

在徽商发展历程中,是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商帮的。

而道光以后,按行业组成的商人公社日益增多,清末民初,商人公社又演化为同业公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商会。

同行关系日益淡化了同乡关系,所以徽商的乡族关系逐渐趋于解体。

(4)非经营性的资本消耗。

例如:徽州的富商大贾们虽然往往出自贫下之家,但当他们发
财之后并没有成为新的社会力量,他们总是热衷于买田置地,猎取爵衔,挤进官僚地主的队伍中去,反而为地主阶级补充了新的力量。

纵观徽州商帮的历史,其兴起、发展、衰落轨迹恰与明清两期的政治经济形势演变相一致。

徽州商帮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的发展对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发挥过积极作用。

然而,它毕竟是以封建的乡族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人群体。

其资本又主要是在流通领域中凭借政治权利积累起来的。

因而它始终是封建政治势力的附庸而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其势力的消长也不得不受到政治形势的极大影响。

当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时,它也不可避免地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而趋于解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