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徽商衰落原因新探

徽商衰落原因新探

徽商衰落原因新探董家魁(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徽商;弃贾;从儒;衰落原因摘 要:“业儒入仕”是徽商的终极关怀,因此徽商致富后,不少人弃贾从儒或让子弟专习儒业。

究其原因,主要是已经致富的徽商在解决了生存危机后,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

众多徽商及其子弟由贾入儒,导致商业资本损耗,影响扩大经营;使得从商人数减少,群体实力削弱;一心向儒,贾事必衰。

这也是徽商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图分类号:F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4-0410-06A new probe into the facto rs in Huizhou merchants 'decline DO NG Jia -kui (Sociology College ,AN U ,Wuhu 24100,China )Key words :Huizhou merchants ;abandoning trading ;pursuing Co nfucian learning ;factors in declineA bstract :“Pursuing Confucian learning and entering official career ”was the ultimate aim of Huizhou merchants ,therefo re ,some Huizhou merchants abandoned trading and pursued Co nfucian learning ,o r made their o ffsprings specialize Confucian learning w hen they were rich .T he main facto r w as that many successful Huizhou merchants began to pursue the promo tio n of their social status after they had solved the crisis of existence .I t brought about some negative effects .First ,their business capital was wo rn dow n ,affecting fur ther trading ;Seco nd ,the num -ber reduced ,weakening their collective streng th ;T hird ,T hey wholeheartedly pursued Confucian learning ,in -ducing their business to decline .T his w as one of the impo rtant factors in their decline . 清道光以降,主宰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究竟原因何在?有学者指出,徽商衰落的客观原因是清政府盐业政策的调整,由纲法改为票法,使得徽商主体一败涂地;主观原因是徽商昧于大势,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被历史所淘汰。

有学者认为,徽州商帮的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是加速徽商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有学者指出,徽商在享受封建政权许多优惠的经营特权的同时,更受到封建政府的压榨勒索,加上各种捐输、急公济饷及灾赈、报效等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导致了徽商趋于衰落。

还有学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指出徽商衰落的原因离不开当时的地理环境,主要表现在市场和商品两个方面,认为徽商兴于长江三角洲,最终亦衰于长江三角洲。

①然而,笔者认为,众多徽商及其子弟后代“由贾入儒”,可谓是徽州商帮衰落的催化剂,也是导致徽商渐趋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业儒入仕:众多徽商的终极关怀外出经商是徽州人在“地狭薄不足以食”[1](卷18)的客观环境下所做出的唯一生存选择。

徽人“因生存所迫不得不经商谋利,但经商谋利并非是徽商的最高价值追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业儒入仕才是他们的终极关怀。

”[2](P134)随着财富资本的不断增多,身处“四民之末”的徽商,其内心深处那挥之不去的自卑感就愈发强烈,其追求身份地位提高的欲望亦不断膨胀。

因此,在经商致富后,很多徽商不愿再贾,他们或收稿日期:2005-05-15作者简介:董家魁(1980-),男,安徽阜南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03级硕士生。

①参见王世华《徽商精神与现代经济》,《安徽日报》2003年4月11日;周晓光《19世纪50—60年代中国社会的战乱与徽州商帮的衰落》,《'94首届国际徽学讨论会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叶显恩《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江淮论坛》1982年3期;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安徽史学》2004年5期。

第33卷第4期Vol .33№.4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 f Anhui Nor mal Univer s ity (Hum .&S oc .S ci .)2005年7月July 2005自己“弃贾从儒”,或教育子弟“专习儒业”。

1.弃贾从儒。

这主要表现为“先贾后儒”。

不少徽商致富后,自己或弃贾从儒或弃贾就仕。

对他们来说,经商不过是为自己或为子孙业儒仕进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弃贾业儒。

如清初休宁人汪经商十余年后,“复习举子业,读书江汉书院”,后来一举登第,“擢吏部文选司主政”。

[3](卷6人物·宦业)江登云,清康乾时人,16岁随兄外出经商,虽大获成功,却殊不自得,决心要“为国家作栋梁材”,终于弃贾业,入武庠,“连第进士,膺殿廷选,侍直禁卫”,官至南赣都督。

[4](卷9)又如清黟县商人汪廷榜,少时业贾至汉口,“见船楫相蔽数十里,江波浩淼,忽心动曰:`文之大也,有如此乎!'”“归而读书,能深思”,后读书于钟山书院,通算学,最后“中乾隆辛卯第二名举人”。

[5](卷6人物·儒行)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安盐商程晋芳,在商人们争相豪侈的时尚下,他却“独好儒,罄其赀购书五万卷,招致多闻博学之士,与共讨论。

”后乾隆皇帝南巡,程晋芳献赋,授内阁中书,再举为进士,最后“议叙改翰林院编修”。

[6](P295)袁枚称他“束发便苦吟,白头才许入词林。

”[7](第3册程鱼门《刘姬行》)程晋芳一生主要从事着“儒业”,堪称是徽商中“弃贾从儒”的典型代表。

徽州人潘仕所言或许可以反映当时的这种趋势,即“贾有成业,仕将舍贾而归儒也。

”[8](卷52)事实上,徽商“入儒”、“崇儒”的基本倾向也得到了同时代人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如明代徽州人汪道昆所言:“新都三贾一儒……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

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

”[8](卷52)总的看来,徽人“率左贾而右儒”[8](卷61),把儒放在了比贾更重要的第一位置。

等到贾有所成后,“宁弛贾而张儒”,反映了徽商对儒业功名的不倦追求和终生向往。

2.儒而不贾。

徽商业贾致富后,一般都不希望子弟继承自己的贾业,不再让其子孙后代外出经商。

他们用自己经商所得,延师课子,支持和培养子弟奋进科场,以登入仕籍。

这些徽商的子弟后代也许从此不再服贾。

那么,在这些不同代的徽人之间就表现为一种“由贾入儒”的特征。

明休宁人汪昂,“初业儒,已而治鹾于江淮荆襄间……愤己弗终儒业,命其仲子廷诰治书曰:`必以经时务,佐明时,毋徒委靡为也。

'以是隆师备至,日以望其显名于时,以缵其先世遗烈。

”[9](昂号云峰配王合纪传)歙县人江,“未为儒,去而从贾,非其志也……尤专意程督诸子修儒术,延师课业不遗余力。

”当他的弟弟应试不利,想弃儒从贾时,他则训导其弟:“夫农之望岁,固也,奈何以一岁一不登,而辍耕乎?且吾业已悔之,汝复蹈吾悔耶?”其弟发愤,终于考取进士。

[10](故处士沙南江公墓志铭)歙县许晴川也是“五子咸延名师以训”。

[11](卷6)不难看出,徽人仍以儒为重,以贾为轻。

如休宁商人金赦事贾大饶后,其妻戴氏对他说:“乃今所不足者,非刀布(指钱财)也,二子能受儒矣,幸毕君志而归儒。

”[8](卷52)于是遣二子入太学。

黟县商人胡际瑶“晚年虽授例捐职,生平实以不习儒为憾,因以二子就儒业,属望甚殷。

”[12](卷15)更为甚者,黟县舒大信“置屋十余楹为族人读书地”。

[13](卷7)婺源人程世杰独立重建“遗安义塾”,“使合族子弟入学”。

[14](卷33)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读书入仕,或所谓`举子业',一直支配了传统中国社会的职业选择。

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显然大多数的男子都会走上`服儒'的选择。

”[15]徽商致富后,如果自己不能“从儒”,则把“业儒仕进”的希望寄托在兄弟子侄身上,令他们专习儒业,以求入仕居官。

结果,这些徽商的子弟后代大都走上了“儒而不贾”的道路。

那么,导致徽商及其子弟“由贾入儒”的原因是什么呢?1.经商已富,不贾无忧。

徽人之所以外出经商,以至形成闻名遐迩的徽州商帮,“生计所迫”是其主要原因。

“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

……以人口孳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

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

”[16](缘起)清休宁人戴震也说:“吾郡(徽州)少平原旷野,依山为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

”[17](卷12)古徽州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谚。

这里“地狭人稠”、“土不给食”,徽州人必须“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望”。

[18](货殖)因此,在徽州,“人到十六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

[19](第3则)他们都将经商作为不得已的谋生手段,“以就口食”,解决生存问题。

在走出丛山,外出经商后,徽商能够“一贾411第4期 董家魁:徽商衰落原因新探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

”[20](卷下)这种义无返顾、百折不挠的徽商精神,使得徽人不仅没有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困死,反而以新的生存方式发财致富了。

正如明人谢肇所指出的那样:“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21](卷4)随着徽商业贾的成功和资本的增多,徽人的经济生活状况大为改善,以前那种“不贾则无望”的现象不存在了。

致富后的徽商可以不再业贾营利,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弃贾从儒”。

富有徽商的子弟后代也不必再“人到十六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更不会再发生像《初刻拍案惊奇》中所记载的“屯溪潘甲刚成亲两月,就被其父逼迫外出经商”那样的悲惨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