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Tetra Pak如何打破利乐的垄断摘要1979年,利乐灌装机被用于生产“鲜宝”牌菊花茶。
这标志着这家瑞典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利乐已在佛山、昆山、北京、呼和浩特建立4家工厂。
伊利、蒙牛、光明等国内9成以上乳制品通过其包装被销售至全国。
2013年7月5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上披露:国家工商总局已对瑞典利乐公司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予以立案,目前正组织20个省市工商机关进行相关调查。
这次对利乐的反垄断调查,将比对洋品牌婴幼奶粉调查来得难度大。
因为一般来讲,达成垄断协议垄断价格的垄断行为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总是更加显眼,而后者比较隐蔽。
本文主要结合反垄断相关理论和利乐垄断现状,分析打破利乐垄断的对策。
关键词;利乐;经济垄断;反垄断AbstarctIn 1979, Tetra Pak filling machine is used to produce "fresh treasure" brand chrysanthemum tea. This marks the Swedish company officially entered the Chinese market. Currently, Tetra Pak has been in Foshan, Kunshan, Beijing, Hohhot build four plants. Yili, Mengniu, Bright Dairy and other domestic 9 percent is sold through its packaging to the country. July 5, 2013,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Zhang Mao Secretary in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ministrative meetings Disclosure: SAIC has been the Swedish company Tetra Pak acts of alleged abuse of a dominant market position filing, is organizing 20 provinces AICs conduct the investigation. The Tetra Pak on antitrust investigations against foreign brands than infant formula is more difficult to investigate. Because generally speaking, monopoly price monopoly agreement monopolistic behavior than the abuse of market dominance behavior, always more visible, while the latter is more subtl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heory and antitrust Tetra Pak monopoly situation, analyz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Tetra Pak.Key words; Tetra Pak; economic monopoly; antitrust1.写作背景早在1972年,利乐公司就在中国的一次展览会上出现。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利乐的第一台灌装机投入使用在广州于1979年,同时,利用这一技术生产的250毫升的菊花茶用纸盒装的立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从中国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乐一直紧贴国内液态食品市场的需要,积极引进最新食品及饮料包装技术。
自1972年以来,利乐在上海、北京和香港等主要城市设立了10余个分支机构,并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
利乐在北京、佛山、昆山、呼和浩特开设了先进的包材生产厂。
这足以满足甚至超越中国客户的需求。
随着中国乳品业的飞速发展,利乐产品也得到了中国市场的广泛认可。
2004年9月,利乐中国在北京投资6.2亿人民币的新包材厂正式运营。
2006年8月利乐中国再追加投资3000万欧元,因此,利乐年产能由80亿包扩大一倍,达到160亿包。
2007年3月,利乐宣布投资6亿多元人民币在呼和浩特建立世界一流的包装厂。
2012年,利乐呼市工厂二期投资完成。
全国设计总产能达到600亿包。
随着在华总生产能力的提高,利乐将足以应对中国市场未来5年可能增长的市场需求。
这些也足以证明利乐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利乐也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包装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市场。
2002年10月,利乐建立了设计中心在佛山,开发新颖的包装设计和概念。
2003年初,利乐上海加工设备系统中心成立。
它主要为从事液体食品生产的客户提供前期的加工设备。
利乐包装(昆山)有限公司建立占地6100平方米的大型仓库。
这个仓库先进的仓储管理可以配合利乐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
利乐包装(北京)引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如:多颜色套筒式印刷技术,印刷图像电脑自动监测系统及生产全过程质量自动跟踪和检测系统,换卷静态接纸等。
2007年2月,利乐又宣布在北京正式成立利乐全球最先进的设计转换中心。
这个中心将利用利乐全球的资源优势,并凭借利乐在柔版网点印刷上的技术和设备优势,用创新的技术、完善的管理和高效的流程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利乐公司一直以来都很重视长期发展在中国。
利乐公司致力于通过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中国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利乐公司不断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引进中国。
利乐公司积极推进生产服务的本地化进程。
利乐公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液体食品包装领域。
2.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国家反垄断执法组织频繁地调查外国企业。
多家奶粉品牌正在接受调查。
作为牛奶和饮料包装巨头的“利乐”公司也被纳入调查之列。
2013年7月5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上披露:国家工商总局已对瑞典利乐公司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予以立案。
目前国家工商总局正组织20个省市工商机关进行相关调查。
利乐公司是跨国企业集团注册于瑞典。
利乐公司的产品通常被称为“利乐包”、“利乐枕”。
资料显示,利乐目前在中国的客户包括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及果汁饮料行业巨头。
据透露,工商总局近几年多次接到针对利乐公司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反垄断举报。
有企业称,食品生产企业选择利乐的灌装机设备就必须选择利乐包装材料。
消费者购买一盒2元左右的250毫升利乐砖牛奶,至少有0.45元是用来购买包装的。
3.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3.1 文献综述3.1.1 垄断的定义垄断是指市场主体在有效市场范围内占有特定行业的全部生产和销售,并凭借市场地位获得高额市场利润的状态。
谋取高于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利润是定义垄断不可缺少的要素。
无论是通过技术壁垒、法律壁垒还是行政权力壁垒建立起来的垄断,都要包括。
这也是垄断状态得以维持或市场主体追求新的垄断地位的最原始动机。
当市场主体变成市场的唯一时,被称为完全意义上的垄断或独占。
当然,在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这种意义上的完全垄断并不多见。
而当几个市场主体共同占有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以谋取高额利润时,就产生了寡头垄断。
一旦形成了垄断,占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便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而且它们可以利用垄断地位采取集团购买或限制产出以实现低价购买、高价销售,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单个企业对市场价格是无能为力的。
居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却往往可以通过限制产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市场价格。
当社会最优产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前,消费者面对垄断企业只有付出更多的代价,因此,垄断从根本上带来了社会福利净损失。
3.1.2 垄断的形成对于垄断的形成,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不同时代的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形成垄断的市场因素有很多种类,并且我们可以将这些种类归纳为“厂商数目论”、“产品差异论”、“运输距离论”和“生产集中论”等。
“厂商数目论”是以市场中厂商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市场垄断状况。
当市场中厂商数量很少,特别是当只有单一厂商时,这个厂商就具有了市场独占地位。
以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作为市场主体的厂商所具有的市场垄断力是较为直观的办法。
尤其是当只有唯一的厂商时,独占的地位表明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况。
但完全垄断状况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并不多见,因而以唯一的厂商作为判断垄断的指标虽然直观,但是它太简单。
“产品差异论”和“运输距离论”主要用于分析同一市场中存在两个或多个相似产品供给厂商的市场垄断力。
“产品差异论”强调产品的差异性是形成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
这也给厂商追求技术创新以形成产品差异的动机作出了很好的诊释。
“运输距离论”对研究在不同区域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对邻近市场具有的垄断力提供了实证的分析。
两者并不以厂商数目的唯一性作为出发点。
两者进一步扩大了垄断研究的范畴。
“生产集中论”是以资本的积聚作为衡量指标。
这对源于市场运行中生产不断集中所形成的垄断具有较为深刻的概括,但这却不能解释来自其他市场因素,尤其是因行政权力介入市场所形成的垄断。
论文认为,市场壁垒的存在形成了垄断。
市场壁垒分为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在生产集中(或资本积聚)的同时,有效的市场进入(或退出)壁垒也随之建立起来。
无论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投入所形成的产品差异性,还是成本差异导致的市场垄断力,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市场壁垒,市场垄断也就无法最终形成。
此外,由于对资源的独占性以及建立在规模经济性和巨大的“沉淀成本”(Sunk Cost)基础上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导致了传统自然垄断的形成。
当成本次可加性成为自然垄断新的主要特性后,新的市场壁垒也随之建立起来。
另一方面,当通过政府行政权力限制市场进入或禁止市场主体的自由退出时,这种建立在行政权力基础上的市场进入或退出壁垒就形成了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的市场进入(或退出)壁垒有时表现为存在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如专利权保护等,但是多数条件下,行政性垄断对市场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大,如部门(行业)利益保护或地方保护主义等。
3.1.3垄断的种类根据垄断形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
经济性垄断,包括因生产集中和资本积聚而形成的垄断,也包括因规模经济性或成本而形成的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