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届高三一轮复习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教案

届高三一轮复习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教案

讲明目标1.回顾高考名句默写与名着阅读类试题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2.熟练掌握高考名句默写与名着阅读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讲明考向◇考向一:名句默写【经典考题回顾】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答案】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如“呕哑嘲哳”意思是说,那些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偏旁相同。

“诵”是朗诵,诵读,不能写“颂”,也可结合“歌”来记忆,都是说唱的意思。

2.【2016年高考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2)夫以秦王之威,,辱其群臣。

,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

(苏轼《赤壁赋》)(4),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昨夜雨疏风急骤,。

,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答案】(1)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2)而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3)洗盏更酌杯盘狼籍(4)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5)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

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

复习时,应针对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特点,结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从提示人生哲理、反映生活真谛、描摹人物情貌、呈现事物真相等角度备考。

【考点深度剖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

“常见的名句名篇”主要指高中生应该掌握识记的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

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

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

题型以主观填空题为主,一是采用“给上句写下句”“给下句写上句”“给出上下句写中间句”,或“给出情境填名句”的考查方式,二是注重考查的“整体性”,即根据设置的情境写出空缺的名句。

【应试技巧点拨】1.高度重视,化整为零。

?名句记忆作为一种语言积累,需要循序渐进,长时间进行。

有计划地每天背诵一部分,天长日久,积沙成塔,记住的名句也便越来越多。

那种以为单靠高考前一时半刻突击便可即时奏效的想法是幼稚的,也是不足取的。

2.依纲据本,逐课过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古诗文背诵篇目(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高中生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教学大纲推荐了古文10篇,诗词曲30首),努力争取全部过关。

特别要落实名篇名段中的重点句。

高考中名句名篇的默写题对命题材料是有所选择的,限于考题的测试量,名句名篇的默写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段落,尤其是古文。

所以,可以重点突出一些句群,关注一些重点句。

这些重点句,除包括篇段中的名句外,还有主旨句、关键句、精彩句、哲理句等。

关注的前提是会背诵全篇全段,特别是篇幅短的一定要熟练背诵,目的是提高复习效率和答题的准确度。

3.理解运用,融会贯通。

名句记忆的目的既可以说是为了应付高考中的上下句填充,但又不是仅仅局限于此。

名言名句由于言简意赅,影响深远,因而极具说服力。

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几句名句,就如画龙点睛一样,为文章增色不少。

因此,名句不仅要记住,更要理解运用。

同时,通过准确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又会进一步强化记忆,收相得益彰之功效。

?4.反复揣摩,注意形意。

注重同音异义词和同义异形词的比较掌握。

同音异义词和同义异形词是命题人“设伏”热点,因此考生复习时应注意重点突破,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义,并知其形。

如学生在默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时,容易写成“潇洒”的“潇”。

如果揣摩出诗句展现的是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而毫无潇洒之意,就不难正确书写了。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宵”指的是“夜晚”的含义;“晓”指的是“天刚亮的时候”;“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理解“锲”是雕刻的意思,自然要运用工具,所以加表示工具的偏旁;而“默契”的“契”是更多指的是买卖房屋地产等的文书,及“投合”之意,揣摩明了句意,自然就不会默写错误。

?5.读懂题干,明确要求。

各地试卷名句填空有全部完成和选作完成(如“8选5”“二选一”)等形式,因此考生务必审准题干,斟酌解答,如是全部完成类型则注意,填写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

选作类型题,则要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句子填写。

无论哪一种题型都要留意试卷所标语句出处,答题时务必保留原文写法。

6.规范书写,杜绝马虎。

这一知识点容易失分,原因除了不会背诵之外,就是书写有误,只要写错一个字,就不得分。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规范书写,杜绝马虎思想,多背多写,做到:准确、规范。

否则极易出错,如“一夫作乱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的“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鹜”,都容易误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材”容易写成“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幽”易写成“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暗”易写出“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易写成“溪”等。

【名题精选练兵】1.【2017届江苏苏州市高三上期中】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2)商旅不行,;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6)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弃脂水也。

(杜牧《阿房宫赋》)(7)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8),子欲养而亲不待。

(韩婴《韩诗外传》)【答案】(1)金樽清酒斗十千(2)樯倾楫摧(3)歌窈窕之章(4)赢得仓皇北顾(5)鹏之徙于南冥也(6)渭流涨腻(7)小人长戚戚(8)树欲静而风不止【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

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

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2.【2017届广东湛江市高三上期中调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雎鸠是一种水鸟,雌雄都有固定的配偶,出双入对。

《诗经·关雎》开篇提到这种鸟,是为了给“,”两句起兴。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提到蜀中要塞剑阁崔嵬高峻,有着“,”的险要地势。

(3)《赤壁赋》中,苏轼劝说友人,月亮有圆有缺,但终究没有增减,从变化的一面看“”从不变的一面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慕呢!【答案】(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考向二:名着阅读【经典考题回顾】1.【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答案】去无用之费【解析】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答案】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概括墨子“为政”的思想,文段中阐述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