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论史中关于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相关观点和理论

西方文论史中关于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相关观点和理论

西方文论史中关于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
相关观点和理论
07中文(2)田宏飞学号:2007011219
一、象征主义:瓦莱里
在他的“音乐化”论阐释中提及诗歌语言,他说:“诗是一种语言艺术,某些文字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即“诗情”;“作为诗的艺术”,就是要用“语言手段”“引起类似的心情和人为地促进这种感情”也就是“语言结构”与“诗情”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还将“诗人的手段与作曲家的手段”加以比较:得出诗歌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再创造,而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

二、意象派:庞德与休姆
1、庞德
对与诗歌的形式、技巧也有严格要求。

具体来说,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不要用国语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在韵律安排上,“韵律结构不应当损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涵义”,使诗更富有音乐性。

庞德在强调诗歌语言的意象感、意象化的同时,反对诗歌语言的抽象化、散文化,他认为那会使意象索然无味,使诗歌变的平庸。

2、休姆
休姆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

他说,诗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和明确的描写”。

提出要与日常语言作斗争,要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须运用新鲜的隐喻、幻想的手法。

三、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
什克洛夫斯基在语言“陌生化”理论中谈到诗歌语言是陌生化程度很高的语言,因此他是处于文学语言的最高层次;还对诗歌语言做了一些规定(参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第47页)认为诗歌语言本身并不创造新的结构,只是在未被接受时处于自动化状态。

四、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艾亨鲍姆与穆卡洛夫斯基
1、雅各布森指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

他认为,诗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

他的意思是,诗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词)的形式显现。

换言之,“诗的功能在于指出符号和指称不能合一”,即诗歌(文学)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关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的关系和功能(如审美)的实现提供可能。

因此,他认为,“一部诗作应该界定为其美学功能是它的主导的一种文字信息”,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2、艾亨鲍姆认为:科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文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他们把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性)作为科学考察的对象。

注重事实,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具体分析。

用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文学现象。

3、穆卡洛夫斯基:将“诗性”和“非诗性”的语言作为不同的语言功能加以区分。

“诗性的语言”在他看来“只有其自身的意义”,而并不承担任何的社会功能,因此“求真的问题与诗歌作品的主题无关,对于诗歌也没有任何意义”。

五、新批评派:瑞恰兹、布鲁克斯与燕卜荪
1、瑞恰兹:根据语言的用途,把人类的语言分为两种,即科学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认为:而诗歌语言科学语言使用的是“符号”,而诗歌语言使用的则是“记号”,诗歌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础上的情感语言,而科学语言则是一种符号语言。

诗歌语言关注的是所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而科学语言则注重符号化的正确性和指称的真实性。

科学的陈述只是为了传达信息,而不关心情感效果。

因此,科学的陈述必须具有可论证性,严格遵守逻辑规则。

而诗歌语言中的陈述则是一种“拟陈述”。

拟陈述是不能被经验事实证实的陈述,诗歌语言作为一种感情语言和其他一切文学语言一样都是一种情感态度。

2、布鲁克斯:悖论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分析,悖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直在找修辞格,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是的陈述。

这正是布鲁克斯心目中理想的诗歌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

科学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得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

他还认为反讽是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一个根本区别。

3、燕卜荪坚持把诗看做一种“普通的”语言,可以做理性的阐释,是一种继续我们通常说话和行为方式的言辞表达。

他是“意图论者”,重视作者可能表达的意思并尽其所能解释它。

“朦胧”一词本身可以指称读者自己的未曾确定的意思,可以是一个词表示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指的可能性,或是一个陈述有几重含义。

在此基础上,燕卜荪将朦胧划分为七种类型:A暗喻 B在词或句法之中,当两种或这两种以上的意义融而为一的时候,就是第二种朦胧类型。

此类朦胧又可以分为三类:1、一旦被理解后会在读者的头脑中成为一个清晰的实体;2、读者每次阅读之后都会费些脑力来理解它,读者会得到探寻和领悟的乐趣;3、读者如果不能发现它,它就起作用了。

C两种只是在上下文中才互相关联的思想可以只用一个词同时表达.它有两种构成方法:1、先做一个单一的陈述,这个陈述暗指和它相关的各种情景,人们对这个讽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2、描写两种不同情景,由读者来推断各种和它们相关的事物,不是用一个来解释另一个,而是同时阐明这两者,并使它们互相阐释。

D 第四种类型的指的是诗歌中的一个陈述具有多重不同意义,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意义汇集到一起,结合起来形成了作者的复杂的思想状态 E作家或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的思想并不明朗,处于冲突之中,但是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或者在写作过程中才忽然发现自己的真正的思想。

F诗人虽然在诗歌中使用了各种手段,表述不但没有明确意思反而让读者从表面主题转向探寻真正的主题 G第七种类型被燕卜荪称为“它是所能设想的意义最含混的一类”
燕卜荪对诗歌语言“朦胧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学语言的基本特性,即多义性。

朦胧打破了语言意义的一元性,赋予其丰富的多义性,在意义的多元展开中,不仅恢复了语言的生命力,也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对诗歌语言的“朦胧性”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研究,燕卜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这种“细读”的批评方式对新批评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