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1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
它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①在法律允许内的劳动;②经过交换的劳动;③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2、劳动的社会职能: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②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③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P234、劳动社会化的内容:①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②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③劳动成果的社会化5、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②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③机器和大工业阶段④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6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P277、劳动的产业结构:①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②第二产业指广义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8P399、职业分类方法:①职业标准编码法②社会地位分类法③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④心理差异分类法10、11、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①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③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④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2、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P47-48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③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④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养系数上升,意味着社会和企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
13、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P4914、劳动保护的内容:㈠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①劳动时间的限制②劳动速度的限制③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④特殊劳动者的保护㈡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㈢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15、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16、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①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②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③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④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17、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五种类型:①直线制结构;②职能式结构;③直线—职能式结构;④水平结构;⑤矩阵结构。
18、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①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②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①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②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③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19第三章劳动者1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有以下特征:P73①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②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③处于劳动岗位的人,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④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3、劳动者的素质(一)自然素质:1、体力,构成体力的要素有五个: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
2、智力,构成智力的基本要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3、心理因素,人的心理素质体现为气质(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者的现代化4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P865、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六个方面:P86①价值观念;②企业意识;③管理方式;④企业规范;⑤企业英雄人物;⑥企业形象。
6、企业文化的特征:P87①独特性;②功能整合性;③实践性;④渗透性;⑤社区性;⑥行业性;⑦群体性。
7、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P87-88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⑤效率功能;⑥协调功能。
89、效用是经济学的概念,10、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①家庭教化②学校教化③社会教化④网络互动⑤劳动组织教化11、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P99①预期社会化②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③劳动者基础社会化④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12、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P9513、劳动者社会化三方面的内容:P95-96①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③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13第四章职业生涯1P1092、现代意义的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社会性;②差异性;③层次性;④时代性。
34、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P111①健康情况;②社会阶层;③教育;④性别;⑤年龄;⑥负担;⑦自我观;⑧地理因素。
5、职业概率是择业者获取某项职业的可能性。
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①某项职业的需求量②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求职能力③竞争系数即谋求同一职业的劳动者的多少④其他随机因素6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P1227、“职业锚”的五种类型:①技术/职能型;②管理能力型;③安全/稳定型;④创造型;⑤自主、独立型。
8、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P130-132①立足本职的道路;②自学成长的道路;③转换职业的道路;④自我创业的道路;过程。
,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1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P1412、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①职业的社会功能;②职业要求;③职业报酬;④职业环境。
34、职业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155①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A.有利于理解社会;B.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内容。
②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③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④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56、职业流动的决策:P159-160①明确职业流动的目标;②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③分析接收单位的状况;④分析由原单位流出的可能性;⑤“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⑥完成流动。
7、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①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②从地域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
③从企业的性质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8、对青年人才职业流动的引导:A为青年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①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渠道②建立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③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人才B从青年人才的客观条件出发,给他们以正确有利的引导。
①引导青年人才从根本上认清自我②要给自己的职业作出定位,也就是说要具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观第六章劳动组织1、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2、组织的构成要素:①组织环境②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③组织文化3、广义的劳动组织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狭义的劳动组织基本上是生产力的概念。
4、组织机构设置:①按产品设置;②按客户设置;③按地区设置;④按职能设置;⑤按计划项目设置。
5、正式组织的特点:①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P178②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③成员的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的,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的。
6、非正式组织的特点:①有较强的凝聚力②规模小,结构松散③自发形成核心人物④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7、非正式组织的作用:A积极作用:①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信息通道:收集信息、传播信息④维护个人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B 消极作用::①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②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③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8、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①传统权力: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②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