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同学结合《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内的考核内容、真题以及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来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好好背背以上列出的三份资料。
切忌不要紧紧只看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本文整理的资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专升本的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三、劳动者:(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劳动者必须具备四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五、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六、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要素(p6)七、梅耶的观点p7八、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九、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十、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十一、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十二、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十三、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十四、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十五、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十六、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十七、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三方性结构、三方性原则、三方协调机制p27-28五、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六、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36)七、配第—克拉克命题p38八、职业结构变化规律: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P42)九、从表2—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的特征。
(P43)十、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十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十二、人口老龄化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
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
十三、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P50)十四、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人际关系理论:1、证明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发现了非正式群体。
4、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十五、群体结构: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十六、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制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距阵结构。
十七、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
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十八、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1、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2、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步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3、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九、劳动力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即劳动积极性二十、影响劳动士气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劳动组织方面的因素、劳动者个人方面的因素二十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二十二、克来顿·艾尔德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二十三、“自我实现型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
二十四、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人性假设与X、Y、Z 理论第三章劳动者一、劳动者: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二、劳动者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三、劳动力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非自立人口数+超过劳动年龄的在业人口数四、劳动力就业率=在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五、劳动力参与率=(在业人口数+正在谋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六、劳动者的社会素质:1、文化素质;2、思想道德素质;(它是劳动者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工作满意度”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
3、劳动者的现代化。
(P79,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特征要了解,共10点,多选题型)七、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形式:1、自主控制;2、诱导控制;3、胁迫控制。
八、企业文化的内容:1、价值观念;2、企业意识;3、管理方式;4、企业规范;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
它是以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養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九、技术异化问题的突出表现:p82-831、技术异化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2、技术异化使人社会生活中趋于同质化。
3、技术异化使人的内在价值变异、缺失。
4、技术异化使人的生命物化。
十、企业文化的特征:1、独特性: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色2、功能整合性: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3、实践性:企业文化在生产管理和经营中总结和提炼出来,并反过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4、渗透性: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思想5、社区性:企业作为一个社区经济组织,还具有社区性6、行业性: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其特征不同7、群体性:企业由不同的群体构成,因而还具有群体性。
十一、企业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十二、从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的角度,区分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十三、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劳动性行为,简称劳动行为。
十四、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十五、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十六、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十七、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论)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十八、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论)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劳动组织教化。
十九、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论)1、预期社会化;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二十、劳动决策的影响因素。
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第四章职业生涯一、职业的时代性特征: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高考热”到“考研热”,又发展到“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二、职业生涯的概念由沙特烈提出;三、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四、职业的特征:社会性、差异性、层次性和时代性五、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健康情况:健康是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
每个人对身心健全的关切,与其有效的职业掌握直接相关。
社会阶层的影响:每个人所降生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机会都大有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与贫困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
教育: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在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