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92-01
1.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实践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容易理解,篇幅少,容易记住。
题型简单,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一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到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乱代公式,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
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要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觉得物理好像真的无章可循。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
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
2.注重物理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
尤其是课程改革以后的探究式教学。
我们往往是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研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提出问题,影响
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物体的质量?空气的阻力?让学生
带着这样的问题大胆猜想,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亲手设计或做实验,让学生通过试验得出结论。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是一样的。
整个过程由自然现象,设计实验。
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长期在这样”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那么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可以选用某一种办法试探性的力求达到解题目标。
如果这种试探过程毫无结果,或许就可以从这一错误方法中获得正确的启示,或许通过尝试错误更加深入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
3.引导学生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物理课堂遵循着”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教师往往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机械地讲授知识,使学生沦落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消失,最终导致学生厌恶或憎恨物理。
同时,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也非常的少,学生只是单纯地依赖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物理知识。
而自主学习则要求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的自己手中,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调节,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控制自身的学习活动。
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能够对物理规律、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同时,可以建立多个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提供更多的机
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学习。
还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评价、互助来创建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这样一来,学生也有机会在相互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开拓思维,积极发挥创造性,以逐步实现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我觉得将其分布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仍显不足。
为此我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了10多个。
如在《动量》一章里增设了”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增设了”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增设了”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
我把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各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我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
每学期每班能收到学生完成的课外小实验报告和小结达100余份,对这些报告和小结我都给予了及时的批阅,从中还筛选出20
余篇优秀报告和小结装订成册进行展览,然后存档。
5.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课本中所出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等。
以类比推理为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如场强e和电势u这两个描述电场的物理量,e、u与检验电荷q 之间有无关系呢?而牛顿第二定律m=f/a,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也为零,但物体的质量为一定值;再有,欧姆定律中r=u/i,若电阻不接入电路中,u、i均为零,但电阻r 却一定。
究其原因,它们都是事物本身的物质属性。
这种简单的类比,使学生顿悟:e、u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与检验电荷无关,而定义式:e=f/q、u=ε/q只是定义e、u和计算e、u大小的,这是一种比值法定义。
6.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
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
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
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
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
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