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news/ 2011-3-17 14:41:43 来源: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井盐汲卤运卤
井盐井火煮盐
海卤煎盐
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
中国陆地海岸线漫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
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
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
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
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
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
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
有些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
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
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
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
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
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
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