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岩——生物化学名词解释(2013年~2002年)【2013年】1.寡聚蛋白质(oligomeric protein):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
(也称多聚蛋白质)。
如:血红蛋白(两条α链,两条β链)、己糖激酶(4条α链)。
附:仅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蛋白质称为单体蛋白质。
如:溶菌酶和肌红蛋白【第三章蛋白质】(上159)2.酶的转换数(turnover number,TN):即K3,又称催化常数(catalytic constant,K ca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
(通常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附:[ 或每秒钟每微摩尔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微摩尔数] ,大多数酶对它们的天然底物的转换数的变化围是每秒1到104(上321)【第四章酶】3.糖的变旋现象(mutarotation):是当一种旋光异构体,如糖溶于水中转变为几种不同的旋光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时,发生的旋光变化的现象。
【第一章糖类】(上8;2013、2008)4.油脂的酸值(acid number):是指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 的毫克数。
【第二章脂类和生物膜】(上95)5.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结合特异激素并引发细胞响应的蛋白质。
【第六章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6.乙醛酸循环(glyoxylic acid cycle ,GAC):是一种被修改的三羧酸循环,在两种循环中具有某些相同的酶和产物,但代谢途径不同,在乙醛酸循环中乙酰CoA首先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然后转变为异柠檬酸,再裂解为琥珀酸和乙醛酸,在这一循环中产生乙醛酸,故称乙醛酸循环。
【第八章糖代谢】(这个循环除两步由异柠檬酸裂合酶和苹果酸合酶催化的反应外,其他的反应都和“柠檬酸循环”相同。
)(2013、2012)资料2:又称三羧酸循环支路,该途径在动物体不存在,只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主要在乙醛酸循环体中和线粒体中进行。
乙醛酸循环从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形成柠檬酸开始,柠檬酸经异构化生成异柠檬酸,与TCA循环不同的是异柠檬酸经异柠檬酸裂解酶裂解为琥珀酸和乙醛酸。
乙醛酸与另一分子乙酰CoA在苹果酸合酶的催化下形成苹果酸,最后生成草酰乙酸。
该途径中含有两种特异的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酶,其总反应式为:2乙酰CoA+2NAD++FAD →草酰乙酸+2CoASH+2NADH+2H++FADH2。
7.丙酮酸脱氢酶系:8.呼吸链: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的电子受体分子氧(也称呼吸电子传递链)【第七章代谢总论、生物氧化和生物能学】(2013、2011)9.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notic theory):电子经呼吸链传递的同时,可将质子从膜的基质面排到膜外,造成膜外的电化学梯度,此梯度贮存的能量致使质子顺梯度回流,并使P 与ADP生成ATP。
【第七章代谢总论、生物氧化和生物能学】10.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人类的一种基因型遗传代谢缺陷,是由于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酰转移酶,导致婴儿不能代谢奶汁中乳糖分解生成的半乳糖。
【第八章糖代谢】(2013、2011)11.退火(annealing):热变性的DNA,在缓慢冷却条件下重新形成双链的过程。
[ 将热变性的DNA骤然冷却至低温时,DNA不可能复性。
] 退火温度=Tm—25℃【第五章核酸化学】12.柠檬酸穿梭:将乙酰CoA从线粒体转运到细胞质的穿梭循环途径。
在转运乙酰CoA的同时,细胞质中NADH氧化成NAD﹢,NADP+还原为NADPH。
每循环一次消耗两分子ATP.附:柠檬酸循环与柠檬酸穿梭是不同的两中不同代谢作用,柠檬酸循环就是TCA循环,是乙酰-CoA在线粒体代谢产生能量的过程【参见王镜岩的《生物化学》下册,23章P97】,,柠檬酸穿梭则是三羧酸转运系统,也叫做柠檬酸-丙酮酸穿梭--是乙酰CoA从线粒体转移到细胞溶胶中【参见王镜岩的《生物化学》下册,29章P259】,然后用于合成脂肪酸的物质的转运过程。
TCA是在线粒体消耗乙酰CoA,而柠檬酸穿梭事将线粒体的乙酰CoA转移。
两者根本不同。
13.雷纳综合症(Lesch-Nyhan syndrome):也称为自毁容貌症,是由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遗传缺陷引起的。
缺乏该酶使得次黄嘌呤和鸟嘌呤不能转换为IMP和GMP,而是降解为尿酸,过量尿酸将导致Lesch-Nyhan综合症。
【第十章氮代谢】14.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15.葡萄糖—丙氨酸循环(也称丙氨酸—葡萄糖循环,alanine-glucose cycle):肌肉量氨基酸经转氨基作用将氨基转给来自糖代谢的丙酮酸而形成丙氨酸。
后者经血液循环运往肝脏,再经联合脱氨作用将氨放出肝,合成尿素。
转氨后生成的丙酮酸可经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它再由血液运到肌肉组织,沿糖代谢途径转变成丙酮酸,然后再接受氨基形成丙氨酸,如此周而复始地在肌肉和肝脏之间进行氨的转运,将此循环称为“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第十章氮代谢】【2012年】16.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在不同生物体中行使相同或相近功能的蛋白质称为同源蛋白质。
如:血红蛋白【第三章蛋白质】(上181;2012、2010、2003)17.皂化作用:油脂的碱水解作用称皂化作用。
【第二章脂类与生物膜】(上94;2012、2008)18.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多亚基蛋白质一般具有多个结合部位,结合在蛋白质分子的特定部位上的配体对该分子的其他部位所产生的影响(如改变亲和力或催化能力)称为别构效应。
(也称变构效应)资料:①当某些寡聚蛋白与别构效应剂发生作用时,可以通过蛋白质构象的变化来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这种改变可以是活性的增加或减少。
这里的别构效应可以是蛋白质本身的作用物也可以是作用物以外的物质。
【第三章蛋白质】②一种分子可以通过分子某一部分的结构改变,而导致激活分子活性改变的现象,即别构效应,也可称变构效应。
如:酶的别构效应、血红蛋白的别构效应【第四章酶】(上248;2012、2008)19.差向异构体:仅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的非对应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第一章糖类】(上8)20.酶的催化常数(catalytic number)(Kcat):也称为转换数。
是一个动力学常数,是在底物浓度处于饱和状态下,一个酶(或一个酶活性部位)催化一个反应有多快的测量。
催化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除以总的酶浓度(V max/[E]total)。
或是每摩酶活性部位每秒钟转化为产物的底物的摩尔数)。
【第四章酶】(2012、2011、2010、2007、2003)21.柠檬酸循环的双重作用:22.解偶联剂(uncoupler):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ATP形成,不抑制电子沿呼吸链的传递过程,其结果使氧化作用与ADP的磷酸化作用分开,不再发生偶联,具有上述功能的物质称为解偶联剂。
[最早发现的一个解偶联剂是2,4-二硝基苯酚(2,4-dinitrophenol,DNP)。
]【第七章代谢总论、生物氧化和生物能学】23.Cori循环(也称乳酸循环Cori Cycle):是指肌肉收缩时(尤其缺氧)通过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部分乳酸随尿排出,大部分通过细胞膜弥散入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补度血糖。
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肌肉→肝→肌肉)称乳酸循环。
【第八章糖代谢】24.核糖核苷酸还原酶:25.氧化磷酸化作用(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将释放出的自由能转移并使ADP磷酸化形成ATP,此过程称氧化磷酸化。
【第七章代谢总论、生物氧化和生物能学】26.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当双螺旋DNA熔解(解链)时,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
【第五章核酸】(2012、2009、2006、2004、)27.限制性核酸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原核生物细胞存在的一类核酸切酶,能在特异顺序部位切断双链DNA,以破坏入侵的噬菌体DNA,限制其危害。
【第十一章核酸生物合成】28.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其主要功能是标记需要分解的蛋白质,使其被水解。
(2012、2009)也称便在蛋白、泛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的高度保守的约含76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参与蛋白质的降解。
【蛋白质】29.脂肪酸合酶系统(fatty and synthase system,FAS):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多酶复合体,能催化脂肪酸合成的一套循环反应。
该复合体是由六种酶和脂酰基载体蛋白质组成的。
【2011年】30.酶的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是指每mg酶蛋白具有的酶活力单位。
一般用U/mg 蛋白表示,或用Katal/mg蛋白表示。
[是衡量酶纯度的一个指标]【第四章酶】(2011、2010)31.异头物(anomer):一种糖仅由于端基(羰基)碳原子的构型不同造成的两种立体异构体称为异头物或端基差向异构体。
(2011、2004)仅在氧化数最高的C原子(异头碳)上具有不同构形的糖分子的两种异构体。
32.结构域(domain):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独立折叠单元。
结构域通常都是几个超二级结构单元的组合。
也称功能域。
【第三章蛋白质】(2011、2002)33.等电聚焦电泳(IFE,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第三章蛋白质】(2011、2007)34.酮体:(acetone bodies):①由乙酰CoA在肝进行缩合,水解、还原或脱羧所得的3种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统称为酮体。
②酮体为肝脂肪酸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
(第九章脂代谢)35.级联系统(cascade amplification):在体的不同部位,通过一系列酶的酶促反应来传递一个信息,并且初始信息在传递到系列反应的最后时,信号得到放大,这样的一个系列叫作级联系统。
(也称级联放大)【第六章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36.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值):双链DNA熔解彻底变成单链DNA的温度围的中点温度。
(也称融解温度,变性温度)Tm值就是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
不同序列的DNA,Tm值不同。
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