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中文名:冯友兰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南南阳唐河出生日期:1895.12.04逝世日期:1990.11.26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代表作品:《中国哲学简史》目录生平简介人物介绍哲学贡献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婚姻生活创办刊物学成回国出席哲学会议被捕审讯著书立说赴美考察解放后三阶段作品名录《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人物介绍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被编入中学教材。

哲学贡献1923年夏,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

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学术行年简谱(1895--1990)冯友兰作品集(18张)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十月十六日)生于河南省唐县祁仪镇。

1901年,始入家塾读书。

1910年,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

1911年,考入开封第五中学。

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

1915年,冬北京师范学校结业,1918年,夏,毕业于武昌中华学校。

在开封与任坤结婚。

秋,任教于河南第一工业学校。

1919年,秋,未去纽约1920年1月,继续在河南工业学校任教1921年,在《新潮》杂志发表《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等文。

1923年,发表《评柏格森的<心力>》(《新潮》3卷2期)、《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国际伦理学杂志》32卷3号)、《论“比较中西”(为读中西文化及民族论者进一解)》(《学艺》3卷10期)、《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杂志》19期)等文章。

1924年,英文本《天人损益论》改名《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10月,《一种人生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与《一种人生观》合并为《人生哲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7年,发表《名教的分析》、《中国之社会伦理》、《泛论中国哲学》、《孔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等文章。

1931年,《中国哲学史》上卷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1933年10月,未去英国1934年6月,《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1935年,发表《中国近代研究史学之新趋势》、《秦汉历史哲学》等二十余篇文章。

1937年,发表《哲学与逻辑》、《论民族哲学》等文章。

1939年,《新理学》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

1940年,《新事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世训》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42年,聘为部聘教授。

发表《论人生的意义》、《论人生境界》等二十余篇文章。

1943年,《新原人》有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

1945年,《新原道》由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

1946年5月初夏,返北平。

秋,赴美,《新知言》有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1948年3月,回国抵北平。

12月,《南渡集》编成。

英文《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1949年,解放军接管清华,冬,参加北京郊区土改。

1950年8月,哲学系开始批判新理学。

10月,冯友兰开始自我批判。

1951年9月起,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缅甸。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被聘为哲学和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1月,哲学所成立,受聘位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组组长。

1956年9月,赴日内瓦出席“国际会晤”第11次大会,以观察员身份经威尼斯列席欧洲文化协会会员大会。

1957年,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

7月,出席国际哲学研究会所华沙会议。

1958年,《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9年,《四十年回顾》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62年,《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4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5年,《论孔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7月,赴夏威夷参加国际朱熹学术会议。

《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一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二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松堂学术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松堂自序》由三联出版社出版。

1985年,《中国哲学史简史》(涂又光中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三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三松堂全集》四、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三松堂全集》第二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冯友兰学术精华录》由北京师院出版社出版。

1989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松堂全集》第三、六、七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0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交人民出版社(后由台湾兰灯出版公司出版),至此《新编》全书告成。

11月26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编辑本段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冯友兰照片集(20张)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父亲名红异,字朱候,清光绪年间农民。

家境贫寒,不注重教育,堪称“农民人家”。

冯友兰的早年教育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并无两样。

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

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

好在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

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

约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

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

两年后,遵其母嘱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第五中学。

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

当时的上海第二中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

正因如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大学时期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武昌中华学校,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当时的武昌中华学校,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使冯友兰眼界大开,并且深受影响。

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武昌中华学校任教。

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健将,并专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大肆鼓吹全盘西化论;一个是一踏进武昌中华学校即宣称“我此来除替释迦牟尼、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的东方文化派砥柱,专以复兴中国文化为职志。

二位先生年轻气盛,才姿英发,各据讲坛,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辩论,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婚姻生活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开封,第一件事是结婚成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冯友兰的婚姻同这位哲学家的哲学创作一样,都带有近代启蒙的色彩。

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

还是在1914年,冯友兰在上海第二中学读书时,经同学介绍,与他的同乡任坤订婚。

任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辈任红先生的第三个女儿,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妇女解放,并先后将包括任坤在内的三个女儿送到当时女子的最低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接受现代教育。

冯友兰与任坤订婚时,正式任坤在女子师范读书的时候,于是两家相约:在任坤毕业后方能结婚。

1918年夏天,冯友兰在武昌中华学校哲学系毕业,恰好任坤也读完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

二人双双拿到了两所低等学府的毕业文凭,并一同回开封结婚。

此时冯友兰23岁,任坤24岁。

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头脑中经常思考的是社会、人生和哲学。

而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过低等教育的任坤身上。

因此冯友兰的成就与这位贤妻良母式的没有知识的女性是在不能分割。

正因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才使冯友兰“不相累以庶务”,专心从事创作。

在“文革”期间,冯友兰屡遭抄家,备受欺凌,又多亏任载坤的多方护佑方使得冯友兰在精神上有一隅之安。

也正是在“四人帮”倒台,冯友兰又遭批判之际,任载坤因患肺癌医治无效而溘然长逝,她带着千般无奈和万般凄凉离开了人世。

从1918年夏至1977年秋,这对真正可以称得上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共同走过了五十九年的漫长道路。

五十九年前,冯友兰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如此结局的。

因为对于这位哲学家来说,爱情、婚姻、家庭和任何事物一样,虽然都有一个过程,但其本质是稳定的。

在冯友兰这位哲学家心目中,“爱的本体”,生活的本体,早已与他生命的本体融在一处而成为一种永恒,那还会有什么牵挂呢!创办刊物1918年,冯友兰从武昌中华学校毕业,回到开封,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

冯友兰虽未及亲临,却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

在他起草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三松堂自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