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哲学,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
我一直对哲学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虽然有时不懂。
但它带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个人走怎样的路,选择过什么生活,面对困难怎么办,这都由他的世界观决定。
世界观就是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看法。
从古至今,哲学发展源远流长。
在西方,我们从最初的毕达哥拉斯、泰勒斯、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到近代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再到马克思等,整个过程展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
在中国,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的哲学思想、汉朝佛学的传入以及其后的中国化、魏晋时玄学、隋唐尊道、崇儒、礼佛,再到宋元明时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以及后来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等。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直没有中文本,1985年由冯先生涂又光先生根据英文本译为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
其自序言: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首先讲到中国哲学之精神。
中国哲学的地位想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中国哲学的问题在于在出世与入世中达到一种和谐,将这个反命题变为合命题。
这也是我所想的,一个人的内心的修养高超与在世间得到认可。
这与西方柏拉图都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哲学追求的在于是一种内圣外王之道。
它有自己表达的方式和语言。
那么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呢?首先从地理上出发,古中国看到的是广阔的陆地而西方看到的是辽阔的海洋,这就是中国哲学产生的地理背景。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而从另外几方面看,中国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有源远流长的家族制度,以及对出世与入世的探讨等。
其次就要了解各家的起源。
正所谓诸子百家,只有明白它们才能对中国哲学有一个了解。
第一个分类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指要》中将其分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道德家。
而后分类的是刘向的儿子刘歆除了前面谈到的六家外,还有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因小说家未成系统理论。
刘歆在结论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亦称为“九流”。
其所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那就先谈儒家吧!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人。
他是中国第一位教师,史称“至圣”他在《论语》的思想可以说影响深远。
话说北宋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其历史地位。
孔子主张仁、义。
为政以仁。
另外就是忠和恕,其弟子问有一言可以行知终生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达到知命。
儒家的理想派:孟子名轲,邹国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
他主张性善。
其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咋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在政治上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其对王道的介绍也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孟子·公孙丑上》有一位弟子问孟子有什么特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儒家的现实派荀子,又叫荀卿,赵国人。
他最著名的主张是他的性恶学说。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他主张用礼和乐来去除人的恶。
而其政治主张为:“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还指出了其他学派的谬误。
再来看下墨家。
在战国时期两大显学为儒家和墨家。
在当时是非儒即墨的局面。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墨子。
那么从当时分析来看,墨家代表的是哪个阶层的利益呢?他们的口号是:“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公墨门,兼爱平生。
”他们被成为“游侠”。
在《墨子》的《公输》篇反映了他们的思想。
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这与儒家有差别的爱是不同的,也是两家的互相批判之所在。
接下来谈谈道家,道家其一阶段:杨朱。
孟子有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他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
道家其二阶段:老子。
老子姓李,名聃,为楚国人。
《老子》五千余字,揭示了其整个思想体系。
他主张道无名。
在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万物之时也,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所变化遵循的规律为“物极必反”。
老子有言:“反者道之动”。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那么处世的方法是什么呢?顺其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必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其政治学说为:“无为,而无不为。
”主张小国寡民。
道家其三阶段: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名家他以“辩者”而闻名从逻辑上讲,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名与实对立。
惠施和公孙龙是名家代表人物,前者强调名的相对性,后者强调名的绝对性。
公孙龙著名的论就是《白马论》去证明“白马非马”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区别与联系,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阴阳家和先秦宇宙发生论。
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将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普,五行等。
其试着去解说宇宙以及朝代的更替。
另一个重要的学派为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它代表的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它主要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向前发展。
法家中慎到主张势,申不害主张术,商鞅主张法。
“势”指权力,权威;“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
而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三者缺一不可。
《韩非子·定法》说到:“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我想再谈一下纵横家。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
随着秦朝的统一,焚书坑儒的施行,使得诸子百家大创。
但其朝代极其短暂。
汉初,崇尚黄老之学,但随着国力增强,该学说已不适应其发展了。
一位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董仲舒。
他糅合阴阳家和儒家学说形成了新的儒学。
见其代表作《春秋繁露》有史记载其“三年不窥园“,乃得此书。
在这一时期主要是道家的复兴和儒家的独尊。
新道家中的主理派:向秀与郭象。
这一时期,又叫它玄学。
主情派:“竹林七贤”。
他们的“风流”和浪漫精神。
其后我们再看佛学的传入和佛学的中国化。
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较大。
其中有些著名的宗派有禅宗,华严宗等。
禅宗的初祖为达摩,禅宗二组为慧可,到禅宗五祖时神秀创北宗,六祖慧能创南宗。
第一义不可说。
常听到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修行,顿悟,无得之得。
到唐代时,儒学有点岌岌可危。
面对佛教与道教的压力,韩愈等率先领导了古文运动。
新儒家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东西,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他们主要分两派。
一派是程朱理学,一派是陆王心学。
近代随着西方哲学的传入,带给中国许多办法。
如何将中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优点结合以及使中国哲学发出耀眼的光芒才是我们的任务。
读冯友兰先生的书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点认识,也梳理了一遍。
其中我对名家的那些学说还有许多不明白之处,其余各家相对而言还好。
冯友兰先生在书的最后一句是:“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