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2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对于“支架式教学法”,设计围绕“概 念框架”的自主学习。 对于“抛锚式教学法”,设计围绕“真 实问题”的自主学习。 对于“随机进入教学法”,设计围绕 “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学习。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三)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活动协作学习的设计是让学习者在个 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 商对话,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意义的 认识。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 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2.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 2.五段教学策略 3.九段教学策略 4.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5.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我国学者将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归结为四种。
归纳型:该结构适用于事实、概念的学习。 演绎型:该结构适用于原理的学习。 发现型:该结构适用于概念、原理和问题 解决的学习。 示范型:该结构适用于技能的学习。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1966年,德弗勒发展了香农-韦弗模式提出了互动的模式。他指出: 在传播过程中,如果发出的信息与接 收的信息在含义上是一致的,那么就 是传通。相反,若两者的含义截然不 同,则等式
1966年,德弗勒在论述发出信息的含义与接收信 息的含义之间的一致性时,发展了香农—韦弗模式, 提出了互动的模式。
二、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
分析受教育者特征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 情况,为后续的教育传播设计提供设计。 (一)分析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 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是指影响受教育者学 习有关学科内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 (二)确定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 了解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是 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育信息即教育内容,在我国通常是由 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根据课程标准编 写的教科书所确定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让 学生掌握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规定的教学内 容,形成相应的能力和情感。因此,如何有 效地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品质,是 教育传播过程设计的关键。
第2章 教育传播 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模式
学习目标
1.说明教育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 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 声、反馈、效果、模式、教育传播 模式等名词概念的含义。 2.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3.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4.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学习目标
对谁
(受众)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从该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中得到了传播 研究的五大内容: (1)控制分析 (2)内容分析 (3)媒体分析 (4)受众分析 (5)效果分析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三)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反馈 译码 信宿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是从电报通信中发 展起来的,但它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 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
5.阐释亚里斯多德、拉斯韦尔、香农 –韦弗、 奥斯古德– 施拉姆、德弗勒、贝罗等传播 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6.陈述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的原则。 7.阐释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四个典型模式。 8.陈述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1
教育传播过程
2-1-1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所谓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 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 程。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 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三、教育媒体的设计
事实性情境 意境性情境 示范性情境
原理性情境
探究性情境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问题/项目的设计
问题/项目设计是指在认真分析学 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基础 上,提出为达到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 关键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解决。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模式
演讲者 演讲内容 场合
听者
效果
该模式虽然简单,但列举出了五个传播的 要素:讲演者、讲演内容、听者、场合及效果 该模式适合于公众演说传播过程。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二)拉斯威尔模式

(传播者)
说了什么
(信息)
通过何种通道
(媒介)
一、编码和译码
传播过程中,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
为可以发送的信号的过程,称为“编码” 在接收端将接收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则称为“译码”。
一、编码和译码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 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 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编码 信息 符号 信号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
一、编码和译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 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 叫信道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 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译码 信号 符号 信息
信道译码
信宿译码
二、噪声、效果和反馈
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 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 被称为噪声。 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称为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以表现为知识信息的 增加、态度行为的改变和创造力的增强等多 个方面。 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称为反 馈。
通过掌握的反馈信息与预定 的教育目标比较,发现教育传播 过程的不足。再次调整教育信息、 教育媒体和教育传送通道,进行 再次传播,以保证传授双方信息 含义的一致性。
2-1-3 教育传播 过程的设计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 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流教育信息的过程。设计 教育传播过程就是设计好教育传播过程的各 个要素和由它们构成的活动,主要包括:选 择组织好教育信息,全面分析受教育者的特 征,选用恰当的教育媒体,设计好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的活动。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2.情境观察的引导者 3.问题的设计者 4.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
2-2
教育传播模式
2-2-1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含义
现在通常把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 的简化的形式”。把模式看作是经验与科学之间、现 实与理论之间转换的中介,能够用它简约性地表现事 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和变化规则。把握模式的含义, 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模式的现实再现;二是模式是理 论的形式;三是模式是简化的形式。
传媒设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噪声
接收器
信宿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反馈设施
发射器
信源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罗密佐斯基综合了工程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的优 点形成了一个比较适用于教育的双向传播模式。
信源/教师 发送者 解释器 接收者 译码器 编码器 刺激信号 信宿/学生 译码器 接收者 解释器 编码器 发送者
噪声
响应信号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六)贝罗的S-M-C-R模式
贝罗的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 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 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 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 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
1.信源和编码者 3.信息 2.受传者和译码者 4.通道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二、噪声、效果和反馈
由上述九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传播过程,可 以这样来表述: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 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受到噪声干扰的信号,经 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 馈。 教育传播过程不仅是一个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 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传播要求受传者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通过教育 传播,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 发展,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四、接收与解释阶段

在这一阶段,受教育者接收信号并将它 解释为信息意义,也就是信息译码阶段。 受教育者首先通过视、听、触等通过感 官接收传来的信号,信号对感官的刺激通过 神经系统传至中枢神经,通过分析将它转换 为相应的符号。然后,受教育者依据自身的 知识与经验,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并将 它存储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二、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选择教育媒体去呈现要传送的信息, 实质上就是编码的过程。 教育者应在分析媒体的功能、教育 信息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并考虑 主客观条件进行选择。首先在现有媒体 中去选择合适的,其次是去购置,最后 是自行设计和编制新的教育传播媒体。
三、通道传送阶段

在这一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 也称施教阶段。在这里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信号要传至多远,多大范围。要根据信号的 传送要求,选好传送通道,保证信号的传送质量。 二是信息内容的先后传送顺序。在通道传送前, 教育者必须做好每次传送的结构设计,在通道传送时, 有步骤的按照教学结构方案去传送信号。通道传送应 尽量减少各种干扰,确保传送信号的质量。
2-1-2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教育传播过程 的六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 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一过程分 为六阶段。
一、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传送什么信息,要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某门课程应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教科书则按课程标准 的要求详细表述了某门课程的内容,通常都 体现了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在这一传播阶 段,教育者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每章节的教 学内容进行分析,将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 点,并确定学习者要达到的每个知识点的学 习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