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动员时,测试其深度视觉阈值。
三、听觉
听觉是通过耳朵、听传 入神经和听觉中枢对频率约 为20-20000Hz的声音刺激产 生的感觉。听觉刺激可以通 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扩散 效应,诱发动觉中枢的兴奋, 从而产生节奏感,即听觉和 动觉的联合知觉。
四、触压觉
触压觉是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分为触觉和压觉两种。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 微变形,引起的感觉叫触觉;使皮肤明显变形,引起的感 觉叫压觉。
刺激物在空间距离上接近或形状相似时,容易被选择 为知觉的对象。
(三)运动活动与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是通过以前的知识经验去 理解它,把知觉的对象纳入已知的某一类事物的系统之中。 运动员储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当前事物的准确性就 越高。
波尔顿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运动成绩将取决于对不 完整信息或先行信息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在知觉理 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完成的。
而引起前庭内感受器的兴奋。
第二节 运动活动与知觉系统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
定向等。
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判断通常是以知觉者自身为 参考系而作出的。对于知觉者自身与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空 间关系的判断,除以知觉者自身所建立的参考系外,也经 常以自身以外的事物作为参考系。东、南、西、北的方向 是以太阳出没的位置和地磁为参考系所建立的方位。日出 处为东,日落处为西,地磁的南极为北,地磁的北极为南。 有了这个参考系,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以环境中熟悉 的物体为参考体进行定向。在特殊的条件下,没有熟悉的 地面物作为定向的参考体,也可以用星象、罗盘或其他仪 器来定向。对于大小、形状等空间知觉,我们也是使用某 种参考系才能加以判断的。
(四)运动活动与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 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 恒常性。这是由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距离、 形状与角度的联系。当观察条件变化时,利用已建立的这 些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如知觉物体 的大小时,环境中一些因素为你提供了物体距离的线索, 当视网膜成像变小时,又从其它视觉线索中得知距离变远 了,两者在变化中得到了补偿,保持了知觉的恒常性。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辨别的一般规律是,手指和头面 部的辨别能力优于躯干和四肢。从肩部到指尖,两点阈越
来越小。
五、平衡觉
平衡觉是人体做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 运动时,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引起的感觉。平衡觉涉及 身体整体的位置和运动,告诉我们身体尤其是头部在环 境中相对于重力的方向,提供身体是否在旋转、加速、 倾斜等信息,对保持身体直立非常重要。
二、视觉
视觉是通过眼睛、视传入神经和视觉中枢产生的,对 波长约为380到74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辐射产生的感觉。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又称距离知觉或立 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 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 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 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 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 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 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习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 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 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 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恒常性比率公式:
KB=(P-R)/(C-R)
其中P是对物体知觉的大小;C是物体的实际 大小;R是按视角计算的网像大小,可以利用物 体的实际大小除以物体对眼睛的距离求得。恒常 性数值在0——1之间如果知觉的大小P等于实际 大小C,则比率值为1,表明具有完全的恒常性; 如果知觉大小P等于网像大小R,则比率值为0, 表明不具备任何恒常性。
前庭器官位于人的内耳,包 括椭圆囊、球囊和 3个半规管 (见图)。半规管位于 3个相互 垂直的平面上,是反应身体(或 头部)旋转运动的感受器。半规 管的感受器是按照惰性规律发生 作用的。在加速旋转运动时,半规 管内的液体(内淋巴)推动感觉纤毛, 使其产生兴奋。等速运动并不引 起兴奋。椭圆囊和球囊内部有耳 石器官,其感受器位于膜质小囊 里,由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 耳石(含有极微小的晶体)位于 上述两种细胞之上。在发生直线 的位移、圆形运动或头部及身体 的移动时,晶体的位置发生变化
(一)方向知觉
在有照明的条件下,知觉运动方向主要依靠视觉;无 照明条件下,或照明不足、视况不好的情况下,知觉运 动方向主要依靠动觉。
奥伯特现象
E现象
A现象
(二)距离知觉
距离或深度知觉主要通过视觉来形成。 单眼和双眼的深度视觉存在差别。一般来 说,双眼深度视觉的准确性高于单眼。
二、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
(二)对机体自身运动知觉
根据动作的形态、幅度以及时空特征,可将对机体自 身运动的知觉分为4类;
根据动觉分析器以及其他分析器提供的信息,可将对 机体自身运动的知觉分为8类; 对自身运动的知觉常常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干扰: 第一,外界的各种视觉和听觉的干扰; 第二,自身动作反应的干扰。另外,运动感受器和运动 反应器分布在同一位置。
两点阈,能分辨皮肤上两 点刺激的最小距离。同时刺激 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 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 成一个点。能辨别的两点距离 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 确。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 能力的度量。身体不同部位的 两点阈是不一样的。其规律是, 运动能力越高的部位两点阈越 低。另外,肢体上横向的两点 阈一般也低于纵向的两点阈, 其构造类似圆规(见图)。身 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 的。
(二)专门化知觉的测量
由于专门化知觉具有专项化特点,因此对专门化知觉 的测量也会因项目而异。 (三)专门化知觉的培养
培养专门化知觉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特征进行训练设计, 关键是要提高动觉水平。
五、运动活动与知觉基本规律
(一)运动活动与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形成清晰的知觉。主
观状态的不同也会引起知觉的选择。 (二)知觉活动与知觉的整体性
深度知觉对体育运动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挑 选培养运动员时,过去传统的经验方法和选才组人员、教 练员的评估固然不可缺少,然而应用现代科技、科学选才 方法、检验立体视觉也是必不可少的。
球类、击剑、跳水、射击、体操等项目比相对静态的 棋类、举重运动员、更突出地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立体视 觉,对初选入围的培养对象如果不作立体视觉检验,很可能 会漏诊立体视觉异常者,将会造成双重浪费。有研究表明, 重视个体深度知觉能力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球类教学与训 练的效果。有研究者对足球裁判员的深度知觉准确性的训 练提出了建议。也有人根据其研究结果建议在选拔篮球运
时间知觉是对时间长短、快慢、节奏和先后次序关系 的反映,它揭示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知觉与时机掌握和情绪态度有重要联系。 (二)节奏知觉
把客观上相等的各种时间间隔,有规律的配合并连续 呈现,就会差生各种时间节奏知觉。人脑对运动技术动作 时间节奏的直接反映,称为运动时间节奏知觉。
三、运动知觉
第一节 动活动与感觉系统
一、动觉
动觉也称运动觉或本体感觉,它负责将身体运动的信 息传入大脑,使个体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有所觉知。 动觉由肌觉、腱觉、关节觉和平衡觉4者结合而成。动觉 的培养和提高时发展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关键。
动觉在人的认识和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动觉和
肤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通过手的触 摸运动可以正确地知觉物体的大小、形状和弹性。在视觉 器官的工作中,由于有眼肌的动觉参与,才能有关于物体的 大小、远近的视知觉。在言语活动中,声带、舌与唇的精 确谐调运动,是语音知觉的重要条件。在随意运动中,由 于肌肉运动的速度和强度等信号不断传入大脑,形成反馈 信息,才能实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神经调节,使随意运动 成为可能。如果没有精确的动觉反馈信息,就会造成运动 失调。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各种感觉相互协调、 相互验证的结果。动觉在各种感觉的相互协调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如果没有动觉和其他感觉的结合,人的知觉能力 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
内容提要: • 运动活动与感觉系统
动觉 视觉 听觉 触压觉 平衡觉
• 运动活动与知觉系统
空间知觉 事件知觉 运动知觉 专门化知觉
感觉是感受器及应对的神经系统从外 界环境中接受和表征刺激信息的过程;知 觉则是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 释的过程。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 特征;知觉反应的则是客观事物的整体特 征。感觉发生在前,知觉发生在后;感觉 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延续。
四、专门化知觉
(一)专门化知觉的含义
专门化知觉就是专项运动对运动员心理要求的一个重 要方面,它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经长期专项训练所形成的 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做出敏 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专门化知觉的三个特点:
第一,专门化知觉具有综合性,往往依赖多种分析器的同 时活动。 第二,专门化知觉具有专项性,不同分析器依专项特点而 在不同的专门化知觉中起不同作用。 第三,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动觉都是专门化知觉的主要因 素。
运动知觉是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映, 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 (一)对外界物体运动的知觉 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的知觉受以下条件制约: 第一,运动物体的形状大小与速度知觉成反比,即运动物体 形状越大,对其运动速度的估计越小。 第二,运动物体的形状大小与运动速度知觉的下阈限及上阈 限成正比。 第三,在一定范围内,光线亮度与速度知觉成正比。 第四,运动背景条件如场地也会影响速度知觉。 第五,物体或动作的运动方向对速度知觉有影响。 第六,知觉者的主体状态对速度亦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