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解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解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三、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
《规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各项基金的提取 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 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 政部门确定。”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1.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中央级文教事业单位提取专 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财文字[1998]15号)。
(六)其他收入,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 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主要修订内容:
1.按照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完整性的原则,将财政补助收入中 “各类事业经费”改为“各类财政拨款”。 2.将财政补助收入“从财政部门取得”改为“从同级财政部 门取得”。 3.在对事业收入的规定中,将原规定修改为“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 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 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1.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中央级文教事业单位提取专 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财文字[1998]15号)。
2. 1997年财政部、原国家科委出台的《关于执行<科学事业 单位财务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财文字[1997]256号) 。
3.近期,财政部拟出台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的规定
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三、收入管理要求: 1.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2.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
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 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第四章 支出管理
一、支出的定义 《规则》第十八条规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
经理
二、结转和结余的管理
1.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 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2.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 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 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 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 规定。
3.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 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第五章 结转和结余管理
一、结转和结余的定义
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 额。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 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 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 余的资金。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解
第二章 单位预算管理
七、决算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 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一、收入的定义 《规则》第十四条规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
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事业单位收入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1)是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而取得的。 (2)是依法取得的。 (3)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取得的。 (4)是非偿还性的资金。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三、收入管理要求: 1.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2.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
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 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第四章 支出管理
一、支出的定义 《规则》第十八条规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
二、专用基金包括: (一)修购基金,即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
按照规定在相应的购置和修缮科目中列支(各列50%),以及按照其他 规定转入,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事业收入和经营 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 位不提取修购基金。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第三章 收入管理
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 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三)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 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理解:
是由事业单位的上级单位用自身组织的收入或集中下 级单位的收入拨给事业单位的非财政性资金,是上级单位 用于调剂附属单位资金收支余缺的机动财力。也就是说, 事业单位按经费领拨关系取得的经费不足弥补正常业务活 动的开支的时候,还可以向上级单位申请取得补助款。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二)职工福利基金,即按照非财政拨款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 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 资金。 (三)其他基金,即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资金。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规则》对专用基金的主要修订 1.在专用基金中取消了医疗基金。《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
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四章 支出管理
二、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一)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
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
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比如工资福利支出、一般商品和服 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
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
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比如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 出专项、商品和服务支出等
第四章 支出管理
(二)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 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 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四)上缴上级支出,即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 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五)其他支出,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 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专业业务活动,是指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专业特 点所从事或开展的主要业务活动,如文化事业单位 的演出活动、教育事业单位的教学活动、卫生事业 单位的医疗保健活动、农业事业单位的技术推广活 动等。
辅助活动,是指与专业业务活动相关、直接为专 业业务活动服务的单位行政管理活动、后勤服务活 动及其他有关活动。
年7月1日正式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覆盖城 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2.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 3.增加专用基金管理要求。《规则》规定:“专用基金管理应 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 出基金规模。”
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科研课题经费、挖潜改造基金、科 研三项费用等
总结:1.专款专用。2.按实列报。3.单独核算4.专项结报
第四章 支出管理
五、支出管理其他要求
1.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经济核算,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 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2.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 制度等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 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共同特征: 它们都是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从货品或
服务的接受者处取得的收入; 它们都体现事业单位与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之间的交
换关系。 区别: 经营收入体现经营活动的保本和获得原则,事业收入 体现事业活动的公益和福利原则。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 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类管理。 ——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的管理 ——非财政拨款结余的管理 4.增加了加强事业基金使用管理的要求。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一、专用基金的定义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 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专用基金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 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2. 1997年财政部、原国家科委出台的《关于执行<科学事业 单位财务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财文字[1997]256号) 。
3.近期,财政部拟出台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的规定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三、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
《规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各项基金的提取 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 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 政部门确定。”
第三章 收入管理
(四)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
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注意:经营收入的特征:
1.是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而不是专业业务活动以及辅助 活动取得的收入。(对社会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闲置固定 资产出租等)
2.是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而不是独立核算 的经营业务收入。(学校车队、食堂等后勤单位,财政上 不会实行独立核算)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二、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
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它来源于国家预算,是国 家对各项事业的投入,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经 常性资金来源。
注意:按规定用途使用,不得随意变更资金用途。
第三章 收入管理
(二)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 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注意: 固定资产属于长期资产,其价值随着资产使用和时 间流逝逐渐损耗,直至报废或以其他方式处置。现在,大 部分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 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 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 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引 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的有关核 算内容,既能解决上述不足,也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 36 号)中提出的资产“实物 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