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重点(一)

传播学概论-重点(一)

请同学们注意:因为传播学概论重要内容较多的关系,本次是一到七章的重点内容。

(请大家根据重点结合书本认真理解记忆,加油:)第一章导论学习要点:本章是对传播学总体理论知识的论述。

概述了传播学最基本的知识:传播现象的由来及发展;传播的定义与层次,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传播学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联系,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等等。

共分为四节。

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也就是属于名词解释的题较多。

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基本概念传播二、重点问题1、“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

2、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基本概念传播学二、重点问题1,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3、英国传播学分为四大流派:麦奎尔社会学派;霍洛伦社会心理学派;奇斯曼政治经济学派;利兹职能学派;第三节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一、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实验性的定量分析法思辨型定性分析法研究对象二、重点问题1、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关系?2、传播学是否与新闻学有血缘关系?第四节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2,对新闻改革起到参考,借鉴作用;3,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动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信息时代,都有重要意义。

课后问答题:人类传播有哪些主要层次?它们各自的特点是甚么?(此题非常重要)按照信息传授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1,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2,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

3,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人际传播狭义: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亲身传播;广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

人际传播具有社会性,是大量存在的。

反馈灵活,互动频繁。

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示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群体传播团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

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

群体传播会形成凝聚力。

个人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支持的力量。

组织传播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与实施过程,也是传播过程。

组织是否有权威,也表现在传播的内容是否有可信度。

大众传播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2,所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不相干的;3,信息时代向流动的;4,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大众传播更快捷,广泛;5,由组织,职业传播者发出。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学习建议本章主要内容有了解传播学在西方的起源,产生的条件,原因;掌握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主要的奠基者,掌握传播过程,主要的传播模式以及传播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等等。

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内容也比较庞杂。

需要进行归纳,整理,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就容易把握了。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传播研究二、重点题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2、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

3、美国成为传播学发源地的原因。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性的特色重点题:1、如何理解传播学具有的多学科边缘性学科的特点。

2、传播学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节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一、基本概念1、群体动力学2、拉斯韦尔3、卢因4、拉扎斯菲尔德5、霍夫兰6、施拉姆二、重点题四大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

(全书重点题)第四节传播学现状和发展趋势1、传播学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2、从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如何看待信息与传播的内在联系?3、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课后问答题: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答: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2、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著作是什么?答:拉斯韦尔1,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1,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析法”,3,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卢因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2,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提出“把关人”理论;拉扎斯菲尔德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2,创导“实地调查法”。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霍夫兰1,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巧;2,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

《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施拉姆70年代末来华访问传播学集大成者。

1,是传播学成为独立的学科;2,建立传播学研究机构;3,编辑出版著作;《大众传播学》《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3、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答:1成绩——从四方面看: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

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

教学: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

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

2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

“特色”要求:①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②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③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3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学习建议: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传播过程理论和传播模式,着重阐明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要重点掌握三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即传统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一、基本概念传播过程二、重点题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一、基本概念传播模式二、重点题在传播研究中,“理论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是甚么?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重点章)一、基本概念1,信源;2,信宿;3,讯息;4,反馈;5,噪音;6,线性传播模式7,传播单位;8,社会系统模式;9,赖利夫妇的模式;10,马莱茨克模式二、重点问题传播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与特点、局限线性传播模式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拉斯韦尔模式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分解传播过程,即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结果;(简称五W)2,第一次为传播学理论建立理论构架。

3,被称为传播学“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础上,加上情境与动机,形成7W.1,直线性;2,孤立性;申农—韦弗模式模式中信源,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讯息以信号发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见的一种符号的转换现象。

即讯息不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必须转换成各种符号,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为内部噪音,外部噪音。

1,注意到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2,强调了传播效果在于实现传,受双方理解讯息的一致性;控制论传播模式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主要贡献: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

局限: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集会完全平等;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

德福勒模式1,加入并突出反馈功能;2,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介入传播过程;3,模式表现出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奥斯古德模式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强调每一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有发信,受信和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即2+4定律)丹斯模式螺旋形模式,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与扩大的。

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积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在传播中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定义:解决传播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

主要贡献:它不同于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着眼于解决传播要素(内部结构),而是着眼于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

赖利夫妇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有三种:基本群体,次属群体,隶属群体。

还有一个参照群体。

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

马莱茨克 1,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

受传者同样要对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也会受到“媒介压力”。

“感受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2,传播者与受传者还要受到: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影响制约。

3,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

注:此题基本囊括了第三节基本概念题,简答题。

课后问答题: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