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论张爱玲小说中的_娜拉_形象

文献综述-论张爱玲小说中的_娜拉_形象

[9]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J].读书. 1991(07)
[10]李掖平.女性悲剧的体验与书写——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1998(03)
[11]林幸谦.张爱玲小说与女性问题:教育、事业、爱情与婚姻的挑战[J].社会科学战线. 1999(03)
[12]张曦.张爱玲对女性生存价值和地位的透视与探索[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二、研究现状
早在1923年鲁迅言说,娜拉出走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归来。张爱玲也说过:“中国人从《娜拉》一剧中学会了‘出走’”。无疑地,这潇洒苍凉的手势给一般中国青年极深的印象。但如果因吃饭和经济的原因,便也只能折中为“走!走到楼上去!”但是,张爱玲为年轻女性选择了一条既算不上是堕落,也不是归来的第三条道路:女人固然有其自身的软弱性和弱点,但是作为女人,我们也要大胆的向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说不,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冷静来谋爱、谋生,虽然会遇见诱惑,会有所挣扎和动摇,但是却拥有一颗和生命斗争、反抗的心,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设计(论文)题目:The analysis about Nora's image inEileen Chang's novels
论张爱玲小说中“娜拉”的形象
学院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班级:091或092
姓名:学号长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定稿日期:2012年10月20日
文献综述正文
一、选题背景
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支撑这种文化的这个社会的衰颓又成了一种崭新的矛盾,张爱玲就站在这个矛盾中记录,然而不仅仅是记录,张爱玲对新旧文化中西文化杂糅、碰撞的上海、香港的描写,显示了她自我审视的理性自觉及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积极思考。
[24]卢海霞.浅析张爱玲的《霸王别姬》[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1)
[25]段宏滨,袁茁萌.浅谈张爱玲作品《色戒》和《霸王别姬》的主题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4)
[26]贺辉艳,张静婵. Nora’s Possible Way Out——To See I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ora and Kristine[J].海外英语. 2011(10)
[17]熊宝莲,冯新国.握一把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
[18]张宏.张爱玲小说的文化品格[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2)
[19]林茵.苍凉的启示——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8(01)
[27] Jessica Tsui Yan Li,Politics of self-translation:EileenChang,Perspectives , 2006(06).
[28]Eileen Chang. Lust, Caution: And Other Stories. Edited by Julia Lovell. Translated by Julia Lovell, Karen S. Kingsbury, Janet Ng (with Janice Wickeri), Simon Patton, and Eva Hung. New York: Penguin, 2007(03).
张爱玲研究目前呈现“三冷三热”的现状,即大陆冷海外热,男性冷女性热,学界冷民间热。形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即是由于意识形态的缘故。张爱玲在中国文学上的造诣是不容忽视的。哥伦比亚著名教授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给与张爱玲高度评价,其中张爱玲的章节甚至比鲁迅先生的还多,足见其评价之高。今年来,大陆学术氛围也比价自由,张爱玲研究也热起来,但是研究张爱玲的著作虽多,但是优秀的不多,推荐看看南京大学余斌先生的《张爱玲传》,算是比较好的一种,但是近年来张爱玲的一部分遗作被出版,比如《小团圆》等等。这些新的资料的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来充实张爱玲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向东.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在《传奇》中的表现[J].韶关大学学报. 1997(03)
[2]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04)
[3]蒋益.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J].江汉论坛. 2001(10)
[4]乔以钢.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前期创作[J].中国文化研究. 1998(03)
[13]成秀萍.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1(04)
[14]宋红芳.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灰色人性[J].社会科学战线. 2004(02)
[15]贺昱.高楼上的一曲悲歌──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思想[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Z1)
[16]李霞芬,李雪清.透视张爱玲的人性观——男性的去势和女性的匮乏[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樊茜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娜拉形象一文中,谈到张爱玲笔下的“娜拉”型女性形象最初是逃离夫家或父家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虽然追求的过程中她们也同样面对来自金钱、物质生活的诱惑或者家庭和伦理道德的摆布,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她们仍在不断地抗争和争取,为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地努力,其中的过程很艰辛,也会面临着失败,但是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乐观、积极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贺闱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言说与断裂中谈到,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有很多“娜拉”型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特点,她们追求进步和思想解放,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女性这个名词已经不是对所有女同胞的一个集合的代名词,她是女性存在于社会的最好体现。张爱玲就是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引起我们对女性生存现状和命运的思考。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追求现代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不仅强调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还进一步强调了“女人”作为和“男人”一样的人,应该有一样的权利和一样的自由。五四时期的启蒙者是把对于女性的不合理的传统礼法作为突破口的。例如贞洁问题,在以男性为主的父权制社会里,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私有产物,纯洁是男性为女性设下的一个陷阱,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温柔听话、从一而终。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种种束缚和要求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姜向东在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在《传奇》中的表现中谈到女性开始要求、争取和男人做一样的事情,和他们享有一样的权利,她们开始要求学习、革命,要求尊严、自由和思想解放,她们试图像男人一样真正的生活。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个奇特的时代,新的和旧的掺差,对立着;几种异质文化内在连接的人格面与人格阴影的并存与对立,使张爱玲陷入伴随着没落而来的苍凉里,她感到迷惘无奈。
张爱玲对笔下的女性着色苍凉,她们对生活的困窘、不安、琐屑、挫折感到厌倦却又无可奈何,挖掘了女性在历史中遭受的精神和文化扭曲:人格和心灵被扭曲、撕裂着,既找不到一个肯定的人生也找寻不到一桩完美的婚姻,所谓婚姻知识性欲、交易和生存的无奈。张爱玲这种可怕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妨碍了她在婚姻对象选择上的进步性和现代性,没有为女性的生存与解放指明方向,没能为女性新型意识的建构提供新鲜血液,无论是曹七巧、曼璐,还是白流苏、葛薇龙,都无法抗拒地被命运拖着走。人性的矛盾,千年的枷锁套在她们身上,她们的处境不只是荒凉,更是一种恐惧和无限惨烈的悲凉。
三、本人对张爱玲小说及人物形象的感触
如果说张爱玲的作品是人性矛盾与时代错配的倒影,“苍凉”则是其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底色。张爱玲以其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别人艳的笔调,奇诡的意象,在她的作品里演绎着无可奈何的苍凉故事: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清哀婉,人生的忧郁的悲凉,压抑了的悲哀……漫溯低洄着苍凉的美。张爱玲敢于走进世人面前,以大胆的书写自我经历,将生活的困境细致而立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她描述了世俗生活是可爱而丰富多彩的,她以谋生而写作,以自己的奋斗史阐“娜拉”述了之路,那就是不断的奋斗向上!事实上,张爱玲的小说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了鲁迅提出的“娜拉走后怎么样”的话题。换句话说,从娜拉的经济生存视角入手,反思娜拉出走的命运。在上海沦陷时期,张爱玲、苏青等人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为创作基础,他们这一代作家中的作品中渗透着女性对平凡岁月日常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而男性的叙述视野往往过于宏大,也决定了这种世俗生活的叙述更能演绎生活的本真。正是这种勇者无惧的精神,让张爱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同时给予很多人无数次鼓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现实教育意义值得后人深思。
[29] Halliday,M.A.K,EMaDonald.Metafunctional profile of the gram-mar of Chinese. Language Typology:AFunc-tional Perspective . 2004
[30]Wang Jing,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ist feminist strategies inEileenChang’s translation of th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uge of the north,Tsinghua University,2008(10)
[20]张睿.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研究[D].湖北大学2011
[21]杨晓琴.“爱”与“死”的悖论——鲁迅《伤逝》与张爱玲《霸王别姬》女性悲剧命运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6)
[22]王伟.“霸王别姬”母题的现代流变[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23]陈巧英.别样的战争体验——张爱玲《霸王别姬》和郭沫若《楚霸王自杀》比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李掖平在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中强调她所潜藏的丑陋与无奈,于是爱与恨的交织便频繁地出现,这种内心焦灼,荒凉投影在她的小说中,艺术氛围是苍凉的,人物的心境也是苍凉的。她其实是爱着那个没落的时代的,那个闲雅有韵味,旖旎繁华的时代,然后她又恨,恨这个时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张爱玲又重新被发掘了出来,国内外大量的学者重新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营造的艺术世界,“仿佛华美纷坛的人间悲剧在废墟上上演,没有灯光,只有惨白的月光,没有热闹的音乐,只有一支幽咽的短笛吹奏,等到剧终人散,留下的仍是旷古的荒凉。”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她的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