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指导老师:赵小华学生姓名:张火宝学号:W361609123680001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写作批次:2011年2月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日期:2011 年3月20日目录摘要 (4)Abstrac (5)导言 (6)一、色彩的名字 (7)(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二、冷意的黑、白、灰 (9)(一)厌恶、嘲讽的白 (9)(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五、总结 (17)参考文献 (18)致谢词 (19)摘要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
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AbstractZhang Ai Ling is Chinese modern[one] strange Pa of literature, she with woman delicate mental state, geezer language, describe she sees of the in those days is the multitudes of sorrow, life with cool Cang.Zhang Ai Ling of because of understanding so is mercy.From the color 、speech sounds character in the language of Zhang Ai Ling's novel, this text's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Xi Zhang Ai Ling's novel.Key words:Zhang Ai Ling color bleak导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这个幽艳女子在文学的历史长卷上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飘然远逝。
隔了时空,隔了世俗,纵然红衰翠减,她仍以非凡的才能、幽冷的目光和华美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响亮而有穿透力的句子,如同江天上不绝的潇潇暮雨,洗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是以语言为媒介来展示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图景的。
杜甫诗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很重视语言的锤炼,张爱玲也十分注意用词,她对文字有着高超娴熟的驾驭能力,历来研究者都对张爱玲的语言赞誉有加。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作家,也许从未在理论上对文学的色彩、语音形象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由于她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浸,三岁背古诗,七岁写小说,八岁看红楼梦,十四岁写章回小说,其“行文运用却如出自'红楼'一家”,深谙其汉语的声律节奏。
其小说同时具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对人物心理精妙的把握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
当代作家刘川鄂在其散文《看张》中高度评价张爱玲为作家、艺术家、人性探索家, 并赋予张爱玲的文风一个独有的称谓——“张爱玲体”。
人物服装描写是“张爱玲体”的显著特征之一。
作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对色彩和古典文化的敏感以及“自然美”状态下色彩的深厚文化底蕴。
“文字一到她的手里,就像一件日夜把玩的玉石一样,变得圆通滑润婉转极了,往往能使她的小说呈现了别人无法达到的上下文脉,叙述流程,是小说家中的佼佼者”(《作别张爱玲》)。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张爱玲酷爱电影,她也从电影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她那独特的叙述手法,文中随处可见的色彩、语音词汇都是极具“张爱玲体”的。
可以说色彩与音乐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就像水一样流淌到每个字符,能将作者、读者和小说人物三者浸润在一起,使读者不自已地由文本中的节奏、色彩,感叹人物的悲凉,惊叹作者的慈悲,从而得到阅读的享受。
下面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方面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
而色彩里又先论述其色彩的命名特点,然后再分别论述白色、黑色、灰色这三种冷色在张爱玲小说里的运用,以及运用这些色彩所达到的效果,最后分析张爱玲色彩特点的形成原因。
一、色彩的名字张爱玲通过对自然界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对色彩和古典文化的敏感以及“自然美”状态下色彩的深厚文化底蕴。
张爱玲小说色彩命名特点的具体表现形态有: 以自然界植物色彩命名的“米色”、“枣红”、“橘绿”、“藕灰”、“竹青”、“杏黄”、“玫瑰紫”、“藕荷色”、“青莲色”等色彩;以自然界动物色彩命名的“猩红”、“肉色”、“紫貂”、“鸽灰”、“鹅黄”、“金鱼黄”、“孔雀蓝”、“象牙白”等色彩;以自然界矿物色彩命名的“玉色”、“珠灰”、“宝蓝”、“金黄”、“银白”、“古铜色”等色彩;以自然其它非生物类形态命名的“湖绿”、“月白”、“雪青”、“烟蓝”、“淡墨”、“泥金”、“粉红”、“咖啡色”、“琥珀色”等色彩;以人对客观色彩的主观联想命名的“大红”、“二蓝”等色彩。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以自然界植物, 如花卉、水果、农作物等来表达颜色常使所修饰的人或事颜色具体化, 显得真实、生动、活泼。
“他看清楚她穿着一件葱白素绸长袍, 白手臂与白衣服之间没有界限( 出自《花凋》 ), ”这里的葱白是指植物葱靠近根部的颜色, 《汉语词语大全》里解释为淡青色。
“翠芝今天装束得十分艳丽, 乌绒阔滚的豆绿软缎长旗袍, 直垂到脚面上(出自《十八春》 ) 。
”“豆绿”色似豌豆, 似黄绿色, 是绿色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颜色, 俗语有“十绿九豆”之说。
“豆绿”作为名词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 也是因为颜色如豆、绿中带黄而得名。
“她因为骑脚踏车, 穿了一条茶青褶绸裙, 每一个褶子里衬着石榴红里子( 出自《心经》 ),”“茶青”本意指茶园里新采摘的叶子, 一般为“三叶一梗”或“一芽双叶”, 用来形容颜色即为青绿色。
“石榴红”兼有深红和鲜红的特点, 红是石榴的特色, 古诗用“深色胭脂碎剪红”来形容山石榴的红色。
用植物色彩命名的有很多, 又如《年轻的时候》中,沁西亚的“玫瑰紫绒线衫”、《多少恨》中虞家茵的“柠檬黄绒线围巾”等。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玄色轻纱氅底下, 她穿着金鱼黄紧身长衣, 盖住了手, 只露出晶亮的指甲(出自《倾城之恋》) 。
” “玄色”即指黑色。
它起源于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 背是黑色的,后人即用“玄”来指代黑色。
“金鱼黄”指光泽鲜亮的黄色。
“便叫睨儿去寻出一件鹅黄丝质衬衫, 鸽灰短裤, 薇龙穿了觉得太大, 睨儿替她用别针把腰间折了起来(出自《沉香屑第一炉香》)。
” “鹅黄”是指小鹅绒毛的嫩黄色, 春天柳树刚刚生出的嫩芽恰似这个颜色, 所以有王维著名的诗句“含风鸭绿粼粼起, 弄日鹅黄袅袅垂。
”以自然界动物色彩命名的还有《琉璃瓦》中静静的“青狐大衣”、《怨女》里银娣的“灰鼠长袄”等。
运用动物毛皮色表现人物服饰色彩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它通常能从侧面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 如在长篇小说《十八春》中, 千金阔小姐翠芝颜色黄澄澄的“豹皮大衣”, 豹皮一般产于南方, 色泽鲜明, 斑纹清晰,属于珍贵的毛皮种类;而家境清贫的曼桢便是“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她披着翡翠绿天鹅绒的斗篷, 上面连着风兜, 风兜的里子是白色天鹅绒。
”《茉莉香片》。
在汉语中, “翡翠”一词来源于一种罕见的鸟的羽毛, 红者称“翡”, 绿者称“翠”, 班固的《西都赋》曰: “翡翠火齐, 含耀流英”, 后以此形容同样美丽稀少的红色和绿色的玉石, 日渐推广到各种颜色。
将“翡翠”作为玉石记载最初是在北宋欧阳修《归田录》中“翡翠屑金”之语。
后因翡翠中价值最高的是绿色, 故用“翡翠绿”来形容晶莹纯正的翠绿色。
“静静卸下了青狐大衣, 里面穿着泥金缎短袖旗袍( 出自《琉璃瓦》) 。
”“泥金”在唐代就有记载, 其工艺是把黄金打成金箔, 然后和胶成泥状, 作为书写材料, 颜色呈暗金色。
类似的表达还有《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秀琴的“玉绿兔子呢短大衣”、《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洒着锈绿圆点子”的“赤铜色的衬衫”、《金锁记》中曹七巧的“银红衫子”等。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曼桢用一条湖绿羊毛围巾包着头, 他几乎不认识她了(出自《十八春》)。
”“十里青山荫碧湖”, 而“湖绿”即为青山和水草等植物映衬下的湖水的颜色, 又见《晚晴簃诗汇》中“条风散湖绿, 碧草洲渚萦。
”相似的颜色是“水绿”色, 如“从腋下抽出一条水绿洒花湖纺手帕( 出自《连环套》)。
” “水绿”较“湖绿”色稍浅, 也是由外界植物和光综合作用形成的水的绿色, 王维曾有“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的诗句。
”婉小姐是一身月白纱衫裤( 出自《小艾》)。
”有记载说将布料浸入靛蓝染缸中染色, “染第一遍为月白, 第二遍为二蓝, 三至鸦青。
”可见, “月白”是微微泛蓝的白, “二蓝”是天蓝色,“鸦青”是鸦羽般的墨蓝色。
以大自然中其他非生物类形态命名的还有《金锁记》里,曹七巧的“雪青洋绉手帕”、“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沉香屑第二炉香》里哆玲妲的“苔绿绸子围巾”、“淡墨银皮绉的紧身袍子”、《十八春》里沈世钧被他母亲称为“狗套头”式的“咖啡色的旧绒线衫”等等。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今天天气暖和了, 她换了一件短袖子的二蓝竹布旗袍, 露出一大截肥白的胳膊, 压在那大红绒线上面, 鲜艳夺目(出自《十八春》)。
”“一”、“二”本是数次, 这里却用来形容颜色, 这是人们长久以来利用经验区分和命名颜色的成果。
“大红”即正红色, 三原色中的红, 传统的“中国红”, 又称“绛色”。
“二蓝”在上文已经提及, 是“浅蓝”的一种, 类似于晴朗时的天蓝色。
沈丛文曾形容北国冬日的天空“如二蓝竹布样”。
古语有“种蓝成畦, 五月刈曰头蓝, 七月再刈曰二蓝”, 意思是说, 用蓝草制成染料来染布, 五月染第一次颜色为头蓝(应和上文的“月白”相似) , 七月再染一次便为二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