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理解对社区的含义2、掌握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特性3、理解社区变迁及城市化4、了解中国的城市化教学重点:社区含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特性教学难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教学内容:§9 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9.1 社区: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性社会引子:学生从报道的那一天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区域-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通常能满足学生绝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因为它具备了5个基本要素:一定的区域——校园的地理范围;一定的人员——师生和其他服务人员;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学习生活设施;特定的文化——科研和教学模式以及社团活动;认同感——师生对本校的认同。
社会学把这种区域成为“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家常常把它作为研究大社会的起点,实地调查也往往以社区为单位来进行。
因此社区不仅是社会存在的试题也是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1、滕尼斯:作为亲密关系共同体的社区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从西方引入的,社区概念进入社会学,是来源于德社会家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他认为社区人们是相互结合的共同体。
什么样的共同体呢?是指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网络的人们结合而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能够体戚与共,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社会群体。
它区别与社会,社会是人们按分工和契约结合而成的,重理性而非感情的社会群体。
滕尼斯把这种共同体分为三种类型:①由亲属关系组成的血缘共同体②由邻居关系组成的地缘共同体③由友谊而结成的精神共同体2、我国社会学家的几种观点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后,研究者大量使用社区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研究。
在我国的研究中,对社区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社区概念非常广泛,有宏观社区、中观社区、微观社区。
社区小到村落大到国家、民族,甚至世界社区。
第二种观点将社区与行政社区等同起来,认为任何一个行政社区,小至村落,大至省、市、自治区,都可以作为社区。
第三种观点将社区归结为经济区域,特别指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经济开发区和边远地区,少则一市几县,多则几省市。
第四种观点将社区限定为一个以交易区为中心的范围,例如以小城市为中心的农村交易区——集镇。
尽管我们对社区有不同的理解,但学者们大都认为社区包含下列几个基本要素:3、社区的构成(1)一定的人群这是第一个基本要素,认识社区的主体。
一个人也不能成为社区,必须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并通过各种关系组成各种群体,才构成社区。
(2)共同的地域空间社区虽然仅仅从地域来界定,但一定的地域仍是社区存在的基本要素,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
(3)一定的生产和服务设施以及共同资源个共同利益具备一定的生产和服务设施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基本需要,而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产生了共同的利益。
(4)共同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社区成员由于共同利益,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彼此联系,并在这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比如说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这也是社区文化的基础。
因此,我们把社区界定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共同一是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
二、社会区与社会社区与社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群体,不过从社区的内涵看二者的区别是:1、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机关复杂,但并不是强调共同,而社区内部关系同质性较多,十分强调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认同、共同的亚文化、社区意识等。
2、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结合,也就是社区中人们既有一定的组织空间网,也占有一定的地理活动区域。
3、社区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与社会比,同一社区内的人们交往频繁率会更高些。
更容易产生婚姻、亲属、朋友等亲密关系。
4、社区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准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例如城市社区通常是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向社会提供工业产品,二农村社区主要提供农制产品。
二者关联:1、社区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
2、社区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三、社区与行政区社区是社会中的概念,而行政区是政治学,行政管理中的概念。
二者区别是:1、边界范围。
行政区是人为划定的,边界清楚,而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自然形成的,边界模糊。
2、形态。
社区单一形态,而行政区可是多形态,包括城市农村城镇等不同类型社区。
3、研究范围。
社区研究范围不大,一般是小城市,县,乡,村,街区等。
§9.2 社区的类型对社区最常见的分类主要是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划分。
横向: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纵向: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1、农村社区:指成员主要的从事农业为主,并以村落形成为聚居格局的社会单位。
基本特征:①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职业单一②经济活动简单,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③组织化程度低、结构简单④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传统势力影响较大⑤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⑥往往具有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指的是保守、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缺少冒险精神等。
农村社区的小农意识强度高于城市社区,这也是农村落后与城市的观念的原因。
不过小农意识背后深藏着制约农村人摆脱小农意识的制度约束。
农村社区缺乏统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旦冒险失败就会导致生活极端困难。
求稳定是因为没有冒险的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在发生着变化,城市社区的特征越来越多。
◆补充材料: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工业化、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华西村就是其中之一。
华西村0.96平方公里,建村时只有380多户,1520人。
该村从小作坊起步,经过工厂、企业、公司、集团等几个阶段,到1999年,华西集团拥有13个分公司和40多个工厂企业,村民实现了“八有八不”。
“八有”为:①小有教(从幼托到中学提供学费,考上大学给予鼓励)②老有靠(男60、女55享有退休养老金)③房有包(民房由集体建筑)④病有报(人人有定额医疗费,工伤全报)⑤购有商(村中有商场)⑥玩有场(各种娱乐场所)⑦餐有供(有各类档次的餐厅)⑧行有车“八不”为:①吃粮不用挑(集体送粮到户)②吃水不用吊(村里有自来水厂)③做饭不用草(家家装有管道煤气)④便桶不用倒(抽水马桶)⑤洗澡不用烧(热水管道)⑥通讯不用跑(家家有电话)⑦冷热不用愁(夏天空调,冬天暖气)⑧雨天不用伞(村内有长廊环通)现在的华西村就更厉害了,参见后面的补充资料。
2、城市社区: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集中的社区区域单位,由社区分工而组成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基本特征:①人口集中,异质性差,职业多元化②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③组织化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同时隶属多个社会组织④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生活方式⑤家庭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⑥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二、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1、传统社区:早期阶段基本特点:P190①生产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从事的生计为目的小规模经营活动②生活方式围绕生计较单一③社会关系表现为与合作关系,以血液、亲属、亲情、伦理、良心和习俗来维持。
④主要由初级群体构成,各群体间具有相对独立行。
2、现代社区:指工业和城市化带来的新型社区。
基本特征:P190①②③④三、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含义——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的特征:①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②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
③创造了新的语言模式。
④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9.3 社区变迁一、城市关系的历史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统治与被被统治关系早期城市,大多是统治阶级,国家机器所在地,掌握权力,对乡村社会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城市削弱并逐渐取代农村工业革命后,城市中大规模的机器大生产,既需要生产资料,又需要大量劳动力。
因此,大量农民进城做工,农民的生产力被大大削弱甚至有被取代的趋势。
3、城市融合和一体化发展阶段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向着城乡融合一体化方向发展。
表现为城乡融为一体,人们日常活动穿梭于城乡之间。
乡村生活方便,水平甚至高于城市(发达国家)。
二、社区变迁与城市化1、社区变迁:是指社区活动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员通过各种技术和制度创新,使社区的主要因素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
而社区变化和法案、展的趋势或结果是城市化。
2、城市化城市化(都市化):通常指伴随人口密集,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必将带来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变化。
而社会角度,城市化不仅指城市人口的增多,而更侧重于人们居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政策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
城市化是社区变迁的主流和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国的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工业程度等条件不同。
因此城市化进程也不相同。
尤其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有着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①欧美城市化于工商业的发达相伴而生,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却发生在经济贫困、做工业化的基础上。
②欧美生产率,死亡率下降,工业品生产大于人口增长。
发展中国家,生育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生产大于工业品生产,同时吸收大量劳动力。
③欧美城市越是上层社会居住离市中心越远,而发展中国家相反。
④发展中国家社会的文化依然重视精神生活、重视传统、重视宗教、重视家庭和不变的角色。
三、中国的城市化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口岸城市:租界对所在城市的非租界反应形成巨大冲击。
伪满洲国,政治中心——长春,工业中心——沈、哈,港口——大连,军事基地——牡丹江、旅顺,钢铁煤炭——鞍山、抚顺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1949年以后才进入城市化起步阶段。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我国处于在国民经济化恢复和实施第一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平稳。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工厂矿后,有力的推进了城市化。
第二阶段(1958—1965)58年“大跃进”,导致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化水平从16.3%—9.8%以后,国家被迫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动员进城人口回乡参加农业生产,60—62年,三年自然灾害,城市人口的口粮供给压力大,因此政府(1)设置了户籍和票证制度(2)国有企业停招农民工。
到65年,回落到14%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大起大落。
第三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1)堵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2)反城市运动。
采取了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干部知识分子下放“五七干校”、医疗卫生人员下农村,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降到12.5%。
第四阶段(1979—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