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理论

社区理论

社区理论一、功能派理论1、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Systems THeory20C60D流行于西方。

美国社区理论大师沃伦(Warren, 1978)最早最系统地运用结构功能理论来定义和分析社区。

沃伦认为,社区是“发挥具有地方相关性的主要社会功能的社会机构和系统的联合体”。

哈里森(Harrison, 1995) 也认为结构和功能在一个社会系统里不可或缺地编织在一起,正是有诸如学校、教堂、政治单位,才有所谓的教育、领袖和倡导等功能发挥。

所以社区分析和研究主要就应该是分析社区的结构体系,以及他们各自发挥的功能能否满足社区的需要。

2、实际中的应用实际上,当今主流的社区规划、社区改良和社区服务等社区工作大都是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当然此处的结构功能分析,侧重的是中观社区层面的实用型分析,而不是像帕森斯那样,提供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理论,来辩护整个社会体系的功能协调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这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社会冲突理论1、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冲突理论形成于20C50D中后期的美国社会学界,是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L.A.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

他反对帕森斯(Par·sons)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科瑟尔从齐美尔(Georg Sim—mel)“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

L.A.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

他反对帕森斯(Par·sons)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科瑟尔从齐美尔(Georg Sim—mel)“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

社区行动模式是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的观点。

社会行动的基本假设是冲突假设。

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利益冲突。

社会变迁是透过利益群体争取权力及资源重新分配的集体行动来实现的。

当然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的价值信念是促进社会公正,而社区内在的群体关系是体现社会公正信念的关键所在,采取适当的社会行动策略促进社区内的群体政治关系的公正是社区工作的基本方向。

三、社会交换理论1、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C.C.霍曼斯(Ceorge Homans)、P.M.布劳(Peter M.Blau)和R.埃默森(Richard Emerson)。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B.P.Skinner)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认为人际关系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

2、实际中的应用社区中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具体化的微观行动分析。

当然,我们不会提出一个抽象的个体行动模式,而是定位在一种综合理解社区内的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式。

这方面给我们的启发来自人类学的社区案例研究。

他们关注的是社区中的日常生活组织结构、行为模式和信念系统。

尤其是社区信念系统或者符号文化体系,为理解社区日常生活和人们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以吉尔茨(Geertz)为核心的文化诠释学派就是试图通过深度描述的方式来从当地的客观存在的文化体系理解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模式。

而当代的社区发展和社区行动也都强调要从社区集体身份建构的角度,来推动社区为本的可持续生计发展,以及以此来克服工具理性引起的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现象。

小结:社区规划、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结构功能主义。

社区行动模式----------------------社会冲突理论。

社区发展和社区行动----------------- 社会交换理论。

第二节意识形态理论2、实际中的应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观点也受到外界的一些批评,如被认为忽视个人的需求、无法兼顾不同利益的团体、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难以验证其效果等(宋丽玉、曾华源,2002)。

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观点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自我反省意识,揭示了同时改变个人与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并发展了一种协助个人改变与控制其生活情境与结构层面生活的干预方法。

直到当今,马克思主义方法仍是社会工作专业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之一。

二、新保守主义2、实际中的应用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便带有新保守主义色彩,该模式的假设前提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社区成员没有充分运用社区或社会资源,因此社区工作者要协助社区成员掌握自助方法(甘炳光、梁祖彬等,1994)。

新保守主义认为社会福利应当采取选择性推行方法,只供给不能自助的人,其他人应当通过市场和家庭来满足需要。

显然,这种压缩福利供给的政策也压缩了社会工作的空间。

三、社群主义1、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社群主义是西方当前难能可贵的作为反驳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而存在的。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约翰.罗尔斯,而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麦肯泰尔、桑德尔、泰勒和沃尔泽等人。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表现在:①提倡社群存在的优先性以及社群环境对个人属性的构成性,反对孤立的个人理性选择;②提倡社群生活的美德和社群生活的共同政治信念是历史性地、集体性地存在的,反对抽象的基于个体权利、需求、道德需求出发来讨论普适的政治原则;③提倡一种生活化的社群经验来生成我们的政治信念和原则,而不是抽象分析性的政治信念的生成方式,甚至反对通过福利国家政策来代替传统社群生活。

2、实际中的应用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社群主义价值本身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难题。

例如,并非所有的社群都有益于社会,那些拥有巨大财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家族或朋友网络,可能会构成对公众利益和民主制度的威胁;在社会分化为各种利益集团的情况下,不同社群之间必然发生利益冲突,社群主义也难以对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以及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四、新女性主义1、主要观点和流派新女性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流派。

各种女性主义有其共性。

它们都认定现代社会文化和制度中的“男权取向”,使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待遇。

比如通过社会化所赋予两性不同的性格特征。

主张: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多与男权制度有关,因此要改变男权制度,使社会迈向两性平等。

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男权制度的成因在于社会教化,谋求文化上的渐变。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核心,取消资本主义制度。

激进女性主义: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是男权制度的根源。

取消男权制度才能改变女性的处境。

社区工作者促进妇女组织的成立,谋求改变男权制度。

2、实际中的应用女性主义者在社会工作方法运用方面常常反对弗洛伊德等“基于男性心理与经验”发展而来的治疗理论,主要通过肯定案主的观点、自我揭露,使案主察觉具有性别歧视的社会结构,鼓励发展支持团体、提供团体治疗和集体行动。

社区组织对女性主义相当重要,目的在于建立女性的相互认同,其中文化女性主义者强调建立女性文化,通过设立女性中心加强女性的互助、互动。

其他主张包括倡导一个更有保障的社会环境,使女性免于忧虑;倡导是否生育的自由选择,推动制订堕胎合法化政策;通过集体行动扩大女性的参政机会。

在个别化的直接服务中,女性主义并不相信有价值中立的诊治,认为重要的是觉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通过增权即增加案主的行动能力,改变自身处境并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五、环境保护主义1、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环境保护主义当前也常被称为“绿色哲学”。

这是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思潮,并已经发展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全球性运动之一。

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早期理解比较狭隘,大多认为是一种局部性问题,主要涉及大气和水污染控制、废物处置等。

R·卡逊(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1962)一书指出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引起广泛的社会震动。

“环境保护主义与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相反,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和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维护生物多样。

保护地球环境免遭破坏;——改变基于科学主义的知识狂妄的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使命的生存姿态,遏制工商业和科学技术危害自然环境的破坏性价值,建立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商业伦理和科学伦理;——补救现代文明产生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人性异化等弊病,克服现代人的心态危机,重视个性完善和灵性发展,追求具有生命意义和人性的生活方式;——主张通过裁军、资源共享、扩大社会平等和民主、减少人口增长等措施,追求世界长久和平。

由20世纪70年代的环保运动发展为80年代的绿色运动,是这一新的文明的进化,或一种更深层次的“绿化”——从“浅绿”到“深绿”。

“浅绿”仅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层面,“深绿”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而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2、实际中的应用环境改善事件与社区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各个国家出现的诸多“社区行动’’中,环境改善或保护是其中重要缘起。

对与社区环境有关的资源再分配(如城区改造、大型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冲突,社会工作者常以社区组织方法介入,维护居民利益和社区认同。

目前在中国和世界各国范围内开展的“绿色社区”活动也是绿色哲学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创建绿色社区的目的是将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大家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耗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回忆本次课的知识点自由发言:对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通过前两节学习,并结合你自己的切身感受,谈谈你对社区工作基础理论本土化的理解第三节社区发展理论目的要求:掌握社区工社区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功能;了解其本土化的关键。

重点难点:社会资本理论思考:社会资本是如何开始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的一个焦点?一、基层建设理论实际中的应用在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委员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

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

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

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相关主题